作者:黃妙
王安石說:“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這就是他讓一些人熱血沸騰,讓一些人恨得牙癢的“三不足”。
“他22歲考中進士第四名
37歲向仁宗皇帝上奏“萬言書”
他的《本朝百年無事劄子》被譽為“宋朝第一劄子”
他的《明妃曲》名震文壇
他兩次拜相兩次罷相
北宋滅亡的黑鍋也被他背了
政治背棄了他,文學卻接納了他
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量級人物
他和司馬光、蘇轼的恩怨情仇讓人唏噓讓人感慨
他便是——
王安石”
934年前的今天,王安石病逝。
他死後,褒貶不一。明朝的楊慎稱他為“古今第一小人”;到了近代,梁啟超卻把他奉為“完人”。
而我們所知道王安石,大多是從課本中的這些詩文中而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遊褒禅山記》
真正的王安石,我們又了解多少呢?
小人也好,完人也罷。王安石的的确确是個獨特的存在。就像林語堂說的,“王安石為人很有趣,即使是他政治上最兇惡的敵人,也從沒有人從他的私生活上攻擊過他。”
心裡有光,一心希望世間光明
王安石的“拗”那是出了名的。
與“半山”“臨川先生”“王荊公”這些稱号相比,王安石有個不算雅緻的外号——拗相公。這是說隻要王安石認定的事情,幾頭牛也拉他不回來。
王安石的“拗”其實也是他心裡有光,并一心希望世界有光的折射。自小王安石就在父親“大潤澤于天下”的教導中長大,他胸懷兼濟天下的理想。考中進士後,他幾次執意拒絕了越級提拔的好機會,一直堅守着内心的理想,等待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時機。
公元1067年,年輕的宋神宗帶着一股銳意進取的意氣風發登上了皇位。大宋王朝的“王安石時間”到了。
王安石結合自己多年做地方官的經曆和感悟,總結出很多“矯世變俗”的改革措施。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史稱“王安石變法”席卷大江南北,王安石成了那個年代家喻戶曉的明星人物。盡管這次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但王安石變法從大義而言是為了改變大宋積貧積弱的狀況,是為了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
王安石是那種為了目标和理想可以放棄一切的人。其中就包括生活情趣和個人享受,也包括私誼和朋友。
為了變法,王安石樹敵無數,遭人咒罵。政敵們沒法從他的個人品行攻擊他,就攻擊他不講個人衛生,不每天刷牙洗臉換幹淨衣服,還說他腦子不好使,一桌子菜永遠隻吃面前的那一盤。
甚至有篇署名為蘇洵所著的《辨奸論》,就描述王安石“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意思是說他穿着囚犯一樣的衣服,吃着牲畜才會吃的食物,蓬頭垢面,竟然還在那裡心安理得地論詩談史。作者還以此斷言王安石将來必為“大奸大惡”。
諸如此類的人身攻擊多如牛毛。在這巨大的輿論壓力下,王安石挺住了,宋神宗沒挺住。王安石被罷相了,之後新法難以為繼,最終以失敗告終。
一個人能有遠大的理想固然可貴,但更為可貴的是,為實現這個理想有排除萬難的勇氣和“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着。這正是孟子所說的“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境界。
光風霁月,一笑泯恩仇
王安石所處的時代是群星璀璨的時代,即使不談歐陽修、曾鞏、範純仁,也有司馬光和蘇轼,他們以其在文學、藝術、史學各自領域中的卓越成就,成為兩宋文明的驕傲、标志和象征。
要說王安石因為變法得罪了多少人,隻知道從老師到學生,從朋友到同僚,從舉薦他的人到他舉薦的人,很多人最後都站在了他的對立面。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蘇轼、司馬光和王安石的恩怨情仇了。
蘇轼的宦海沉浮跟王安石有着密切的關系。因為反對變法,蘇轼被貶,甚至差點丢了性命。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此案開了中國曆史上“文字獄”的先河。王安石的門生,也是變法派中一個叫李定的家夥,他一心想置蘇轼于死地。在這生死攸關之際,反而是政敵領袖王安石上書宋神宗,最終神宗赦免了蘇轼。
幾年以後,變法失敗。已經退出政治中心,在江甯過着孤寂冷清的晚年生活的王安石,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蘇轼。他們是昔日的政敵,此時卻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一起喝茶一起和詩一起讨論國家大事,相談甚歡。
王安石勸蘇轼将來在秦淮河畔買房定居,以便朝夕相處。蘇轼感激他的厚意,作了一首詩記錄了這次有着特别意義的相會。這大概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除了蘇轼,王安石最大的政敵就是小時候砸缸的那位司馬光。奈何他們倆一個是“拗相公”,一個是“司馬牛”,“司馬牛”是蘇轼抱怨司馬光犟得像一頭牛給他起的外号。
王安石為了變法不怕得罪全世界,司馬光則是廢除新法心如磐石。宋神宗駕崩後,司馬光當了宰相,他執意将王安石當年所推行的新法全盤廢除。王安石因此郁然病逝。
王安石死後,當大家對應該給予這位失勢的前宰相什麼樣的待遇吵得不可開交時,已經病入膏肓的司馬光上書朝廷,給了王安石客觀而中肯的評價。就此才成定論,王安石獲贈太傅,這是位極人臣的正一品官銜。
由此可見,“司馬牛”雖然不喜歡“拗相公”所做之事,但是英雄終歸是惺惺相惜的,對這位對手他還是很尊重的。
王安石、蘇轼、司馬光,他們都有着光風霁月的人格。能成至交最好,成了對手,那也是幸事。
筆力超群 ,文思不一般
“拗相公”不走尋常路,還體現在他寫詩作文的思路和格局上。他對一個問題的看法總能跳出前人的窠臼,對曆史上一個早有定論的人物和事件他常常能獨辟蹊徑,重新進行評價,發表異于常人的見解。
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被譽為短章中的神品。這篇短文僅用區區八十八個字,四句話,就把世人認可的招賢納士的孟嘗君,批駁得體無完膚。
王安石通過對“士”的标準的鑒别,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觀點,無可辯駁地把孟嘗君推到“雞鳴狗盜”之徒的行列。清代金聖歎就高度評價了王安石的筆力,說“鑿鑿隻是四筆,筆筆如一寸之鐵。”
項羽自刎烏江的曆史事件,曆代就有很多詩人發表見解。比如唐代詩人杜牧有首寫項羽的詩——《烏江亭》,詩雲: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首詩很有名,杜牧認為如果項羽能夠再回江東重整旗鼓的話,說不定還可以卷土重來。但王安石不認同,他根據自己的理解,寫了一首同名詩: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他認為項羽的失敗已成定局,即便是江東子弟還在,項羽也不可能再帶領江東子弟卷土重來,因為他們不一定肯為戰争再賣命了。
唐代詩人李賀有首《雁門太守行》,其中有兩句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王安石曾寫文批評道:都“黑雲壓城城欲摧了”,太陽還怎麼照着铠甲發光呢?這不是有悖客觀事實嗎?
除了這些,王安石這一生還寫過不少其他diss前輩的“翻案詩文”,這在唐宋八大家中也算是個獨特的存在。
英國作家毛姆說過,“一個作家能寫出什麼樣的作品,取決于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拗相公”的這些“翻案詩文”正如他的變法口号——“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在王安石心中,沒有誰是權威,沒有誰不能挑戰。這是何等的勇氣和智慧啊。
1086年5月21日,王安石逝世。近代梁啟超先生給予了王安石全新的評價:“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以不世出之傑,而蒙天下之垢。”
千百年後的今天,這個特立獨行的“拗相公”,他的笃志、執著、創新依然照亮着我們前行的路。
-作者-
黃妙,中學教師,白天教書,晚上碼字,遇見心動,付諸筆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