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①,飛鏡又重磨②。把酒問姮娥③: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④,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釋】
①秋影:指月。②飛鏡:比喻明月。③姮娥:嫦娥的别稱。④斫(zhuó):用刀、斧等砍。
【譯文】
一輪明月轉動着金色的光波,似乎是飛鏡在重新磨冶。(我)端着酒問嫦娥:(我)被滿頭白發所欺淩該怎麼辦?
乘風好飛去,臨于萬裡長空,往下俯視山河。砍去婆娑的月桂,人們說清光更多了。
【賞析】
這是一首月夜感懷詞。根據詞的内容來推斷,此詞可能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當時辛棄疾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出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此時距作者南歸已經整整二十年了。
辛棄疾生平負有大志,一直渴望收複中原,海内清一。為此,他不斷上書,大聲疾呼,希望朝廷不要苟安求和,卻因此而仕途困頓,壯志難伸,心中積蓄了太多憂憤。在一個月夜裡,詞人借着關于月亮的神話傳說作此詞一吐他心中的不快。
上片借嫦娥奔月的傳說感歎時光易逝。嫦娥服下長生不死藥奔赴向了廣寒宮;月中有一棵高達五百丈的桂樹,吳剛揮舞着斧子,不停地砍伐它。懷抱着收複中原理想的辛棄疾屢遭困厄,理想不能實現,在抑郁中蹉跎了歲月。這種高尚的理想與陰暗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一直郁結在詞人胸中,所以一見到月亮,便很自然地想起了這兩個神話傳說。
大業未成、國恥未雪,但随着時間一天天流逝,眼看收複中原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但詞人不甘心就這麼老去,于極度的憤懑中他舉杯向青春常駐的嫦娥道:“被白發欺人奈何?”
下片借月桂的典故呼喊出了自己的理想。既然現實令人感到極度壓抑,詞人便幹脆乘着想象的翅膀盡情遨遊。他飛入月宮,看到那高大婆娑的桂樹,遮擋了月亮的清輝,便想到,若能将樹砍去,就能讓月亮重新将清光灑滿人間。在這裡,婆娑桂影比喻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勢力及金國的統治集團。詞人要将他們消滅殆盡,讓四方統一,海晏河清。
這首詞極富浪漫色彩,氣象壯麗磅礴,值得我們反複吟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