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大灣區如何協同融合發展

大灣區如何協同融合發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0 05:10:08

大灣區如何協同融合發展(軟硬)1

熱火朝天建設中的前海。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軒慧攝

大灣區如何協同融合發展(軟硬)2

2022年一季度,南沙各項主要經濟指标總體保持快速增長态勢。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傑 通訊員南宣攝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申卉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始終高度關心、關注、關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017年7月1日,在香港親自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簽署,标志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啟動。2019年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2021年9月,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方案對外發布,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再添新引擎。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實幹者。在“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人民币;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廣東省現有高新技術企業超6萬家,其中絕大部分都在粵港澳大灣區,比2017年淨增加了2萬多家。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衆獲得感更加充實。

硬聯通提速 引擎“馬力全開”

南沙港旁,南沙港鐵路建成通車後,從滿載40個集裝箱進口木材的首趟海鐵聯運班列駛向大灣區重要木材市場江門,到開出首趟“海南自貿港-南沙港-西南地區”糧油海鐵聯運專列……一個覆蓋灣區、輻射内陸、聯通全球的綜合物流網絡體系正在成為現實。

伶仃洋上,随着最後一塊面網安裝到位,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貓道實現全線貫通,标志着大橋空中施工通道搭設完成。這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超級跨海集群工程,計劃全線2024年建成通車。

如今,大灣區基礎設施正加速互聯互通,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越織越密,三地往來更加快捷,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珠江口東西兩岸,一座座跨江跨海通道飛躍天塹。從北往南看,黃埔大橋、南沙大橋、廣深港高鐵、虎門大橋、港珠澳大橋,已建成的4條公路跨江通道以及1條鐵路通道次第排開,與在建的佛莞城際鐵路、獅子洋通道、深江鐵路、深中通道等架起大灣區的“橫向走廊”。與此同時,大灣區鐵路運營裡程近2500公裡,“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形成。

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雛形初顯。白雲機場三期、深圳機場三跑道、香港機場擴建等加快建設。大灣區機場旅客吞吐能力超過2億人次、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過8000萬标箱。

随着基礎設施的完善,跨城跨境通勤持續優化。新橫琴口岸、青茂口岸相繼開通,創新實施“一站式通關”“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便利通關模式,2/3出入境旅客通過自助方式通關、基本實現排隊不超過30分鐘。作為在廣州工作的内地首批港澳籍公職人員,澳門青年劉延鑫告訴記者,以前回澳門主要在南沙港搭船,等未來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鐵路通車後,他可以直接從南沙出發,回家将更方便。目前,廣東攜手港澳大力推進城際客運公交化運營,推廣“一票式”聯程和“一卡通”服務,逐步實現一張車票、快速換乘的灣區軌道“一小時生活圈”。

規則軟對接 釋放“化學反應”

如果說“硬聯通”着力建設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那麼以“灣區通”工程為代表的“軟聯通”,則聚焦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

今年3月底,廣州正式開通“穗澳通”一站式商事登記服務,創新推動開辦服務前移、離岸全程電子化辦理,便利澳門特别行政區申請人在穗創業投資,快捷落戶廣州。如今,港澳企業商事登記已實現“一網通辦”,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1個工作日内辦結。

廣州還在跨境法律服務領域率先破局,積極推動法律服務集聚區建設。2020年1月,廣州市首家、全國第三家粵港澳合夥聯營律師事務所在南沙成立。截至今年3月,廣東省已批準合夥聯營律所15家,共有108名港澳律師派駐到合夥聯營所,204名港澳居民經批準成為内地執業律師。随着“灣區通”工程的深入推進,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形成,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吸引了更多企業和人才選擇大灣區投資興業。

如今,在内地與港澳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廣東對港澳實施更短的負面清單,基本實現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港澳企業在法律、會計、建築等領域投資營商享受國民待遇。而在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方面,“深港通”、債券“南向通”、“跨境理财通”等措施落地實施,人民币成為粵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币。香港、澳門居民通過代理見證開立内地銀行個人賬戶超18萬戶,拓展銀聯港澳版“雲閃付”APP、微信和支付寶香港電子錢包等移動支付應用場景,大灣區居民享受跨境金融服務更加便利。

與此同時,職業資格認可和标準銜接範圍的拓展也為更多港澳專業人士打開了通往内地市場的新空間。近年來,廣東在醫師、教師、導遊等8個領域,以單邊認可帶動雙向互認,帶動3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内地注冊執業資格。同時,廣東還在全國率先試點面向港澳居民招聘公務員、出台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管理辦法。

要創業來廣州,要創新到廣州。聽着這樣的感召,來自澳門的“85後”青年陳祥辭去澳門公務員,選擇在廣州闖出一片天地。廣州也開啟定向港澳招錄公職人員,為港澳青年拓寬就業空間。南沙區産業園管理局的洪逸曦是首批入職的港澳青年,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部工作一年多,很快他就能見證新校區的開學。如今在南沙區政數局港澳政務服務中心擔任服務專員的陳慧蘭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香港女生。在她看來,内地公職機構行政方式之新、改革創新之快令她驚訝。而在不斷适應快節奏的同時,她也發揮自身優勢,幫助更多港澳企業更好地在大灣區投資興業。

重大合作平台齊發力 共築開放新格局

在粵港澳大灣區,一個個重大合作平台如大珠小珠落入大灣區的“玉盤”之中。建設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力度,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探索、積累經驗,有利于“以點帶面”,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深化合作。

橫琴、前海合作區起步成勢,有效拓展港澳發展空間。去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先後出台,目的就是通過橫琴和前海這兩個合作區建設加快推動粵港澳三地合作,在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方面,讓粵港澳三地共享各種合作帶來的發展和推動力有更大的作用、更大的進度、更大的力度。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創新粵澳雙方共商共建共管新體制,管委會、執委會和省派出機構揭牌運作,“澳門新街坊”綜合民生項目啟動建設,将為澳門居民提供約4000套住房,合作區累計注冊澳資企業4700多家、近兩年增長2倍。澳門街坊總會理事長吳小麗坦言,合作區給澳門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發展空間,是一個新的裡程碑。面向未來,她期待進一步放寬橫琴藥品和醫療器械市場的準入門檻,開辟一條境外藥品、醫療器械申請的“綠色通道”,便利澳門醫生跨境執業以及居民跨境就醫,推動合作區醫療“一體化”發展。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聚焦與香港現代服務業合作,統籌推進“物理擴區”和“政策擴區”,堅持1/3以上土地面向港企出讓,累計注冊港資企業1.19萬家,2021年前海合作區(擴區後)完成地區生産總值1755.7億元、同比增長10.5%。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皇崗口岸重建、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等加快推進,落地高端科研項目逾140個。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處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賦予大灣區建設新的重大使命。下一步,廣東将全力以赴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以及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攜手港澳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數據

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

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

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

比2017年增加8家。

廣東省現有高新技術企業超6萬家,比2017年增加2萬多家。

粵港澳大灣區孵化器、衆創空間全國最多,發明專利的有效量、PCT國際專利有效申請量均居全國首位。

廣東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3.14%。

“十四五”時期,廣東規劃建設5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數量居全國首位。

省、市科研項目财政資金跨境撥付超3億元,惠及十餘所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

大灣區機場旅客吞吐能力超過2億人次、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過8000萬标箱。

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運營,大灣區鐵路運營裡程近2500公裡,“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形成。

廣州實踐

探索與港澳司法規則銜接

随着大灣區各地市不斷強化合作,粵港澳協同發展進入“深水區”。由于粵港澳三地分屬于不同法域和關稅區域,法律服務的“跨境壁壘”為大灣區發展提速帶來挑戰。

廣州南沙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在與港澳規則銜接方面,南沙被賦予重任。近年來,廣州南沙在跨境法律服務領域率先破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暨“一帶一路”(廣州·南沙)法律服務集聚區,正是南沙積極探索與港澳司法規則銜接中的創新之舉。

2020年9月,位于南沙蕉門河畔創享灣的粵港澳大灣區暨“一帶一路”(廣州·南沙)法律服務集聚區(簡稱“南沙法律服務集聚區”)正式啟用。建築面積近9000平方米,彙聚了訴訟、仲裁、公證、司法鑒定、調解、律所等法律服務資源,目标是打造内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法律服務業示範區。

目前,南沙法律服務集聚區已進駐了南沙國際仲裁中心、南沙區(南沙自貿區)人民法院涉外和商事審判中心、“一帶一路”域外法查明(廣州)中心等近30家專業法律服務機構,吸引各類法律專業人才超300人。“這些機構的入駐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跨境和涉外法律服務的生态圈。”金橋司徒邝(南沙)聯營律師事務所主任黃志勇指出。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南沙法律服務集聚區共受理民商事和涉外訴訟案件832件,案件标的額約7300萬元;受理商事仲裁案件427件,涉标的額約26億元;開展涉外商事案件調解162件,涉案标的額約7000萬元。這裡還誕生了一批規則銜接典型成果,創下了24天成功調處标的額超24億元的商事糾紛奇迹,展現了商事仲裁的廣州速度。

“雙區”建設發力,激發乘數效應

——迎接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系列評論

□ 廣言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是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

推進“雙區”建設,是使命所在,亦是機遇所在。近年來,廣東舉全省之力推進“雙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步伐堅實,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大動能。

灣區“通脈”,活力湧現。“硬聯通”成績斐然。交通先行,助力發展“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珠江口東西兩岸跨江通道陸續建成,“軌道上的大灣區”不斷提速,“一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人便其行、貨暢其流,活力湧動。“軟聯通”蹄疾步穩。機制改革,賦能開放。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全面提速,港澳企業商事登記“一網通辦”,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内地執業資格……種種改革舉措推動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形成。

創新驅動,“引擎”歡鳴。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近年,粵港澳科技創新資源加快集聚,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效顯著。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投入運營,推動創新能力持續增強;一批具有核心競争力的高新企業和領軍企業建成,讓創新活力充分湧流。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全國排名“五連冠”,“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蟬聯全球第二……

跬步千裡,功在不舍。繼續做好“雙區”建設大文章,持續釋放強大“雙區驅動效應”,勠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強大引擎,我們就定能在服務全國大局中不斷書寫優異答卷。

廣言快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