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自然保護區土地退耕還草

自然保護區土地退耕還草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7 20:08:01

自然保護區土地退耕還草?核心閱讀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20年來,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資金投入最多、建設規模最大、政策性最強、群衆參與程度最高的重大生态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綜合效益,是我國生态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也是世界生态建設史上的偉大奇迹,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自然保護區土地退耕還草?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自然保護區土地退耕還草(山川着綠林海生金)1

自然保護區土地退耕還草

核心閱讀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20年來,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資金投入最多、建設規模最大、政策性最強、群衆參與程度最高的重大生态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綜合效益,是我國生态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也是世界生态建設史上的偉大奇迹。

9月2日一早,江西省崇義縣傑壩鄉長潭村村民張繼堯便拿着鐮刀來到自家林地,枝頭的南酸棗密密實實,泛着青黃色,“再過個把月,這些棗就會陸陸續續掉下來。我得趕在中秋節前把野草和雜樹除掉,這樣才方便撿拾。”

張繼堯的這片棗林種植于2006年,當時縣裡實施退耕還林,每畝地補助200多元,還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5年後,這30畝南酸棗進入豐産期,正常年景每畝收入超過6000元。

“你看這山,以前都是種糧食,種一坡隻能收一籮。退耕還林後,都種上了果樹,鄉親們也都過上了好日子。”順着張繼堯手指方向望去,滿山蒼翠。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資金投入最多、建設規模最大、政策性最強、群衆參與程度最高的重大生态工程,實施20年來取得了巨大的綜合效益,是我國生态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也是世界生态建設史上的偉大奇迹。

生态工程

成林面積近4億畝,超過全國人工林保存面積的1/3

“以前,為了填飽肚子,村民們砍樹開荒,雙山坪都成了光頭山。生态越來越差,山上兩個堰塘都蓄不住水。” 談起退耕還林前毀林墾殖的情況,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柳林村村支書鮮詩章直搖頭。

不能繼續這樣活!必須跳出“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

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災後,黨中央、國務院果斷作出了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把生态承受力弱、不适宜耕種的坡耕地退耕,種上樹和草。

20年過去,全國退耕還林還草5.08億畝,一片片濯濯童山,變成了秀美山川。原本風一吹就塵土飛揚的雙山坪,如今漫山遍野綠色成黛。“通過退耕還林,全區增加了11.3萬畝生态林,水土流失等生态惡化現象得到有效緩解。”巴州區農業農村局生态修複股股長施廣介紹。

退耕還林綠滿坡。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退耕還林(草)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周鴻升介紹,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目前工程成林面積近4億畝,超過全國人工林保存面積的1/3,工程每年産生的生态效益總價值達1.38萬億元,其中每年減少的土壤氮、磷、鉀和有機質流失量相當于我國年化肥施用量的四成多。第三次全國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2011—2016年,我國石漠化面積年均縮減3.45%,以退耕還林還草為主的人工造林種草和植被保護貢獻率達65.5%。

小康工程

退耕農戶平均享受9000元政策補助,更拓寬了增收渠道

退耕還林,不僅讓一片片山坡披上了“被子”,還讓廣大農民收獲了一把把“票子”。

柳林村農民李本全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圈舍,牽出10多頭牛拴到雙山坪的樹林裡吃草,再把20多隻黃羊趕到山上,最後給林下養雞場的100多隻雞喂食……鮮詩章說,現在柳林村一大半村民像李本全一樣搞林下養殖,還有一部分村民利用青杠樹做菌棒,培植椴木銀耳。“退耕還林後靠山吃山,全村人均收入增長了不止10倍。”

大規模的退耕還林,還興起了一個個産業。在崇義縣,通過“公司 基地 農戶”“公司 合作社 農戶”等經營模式,龍頭企業與退耕農戶結成利益聯結體,掀起了林業特色産業發展熱潮。如今,全縣8萬多畝臍橙林、29.5萬畝南酸棗林、68萬畝毛竹林,成為農民增收緻富的綠色銀行,支撐起一個個深加工企業,有力助推縣域經濟持續增長。

而在生态脆弱的廣大貧困地區,退耕還林成為精準扶貧的有力抓手。2016—2018年,全國共安排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退耕還林還草任務2946.6萬畝,占3年總任務的近3/4。山西把退耕還林作為脫貧攻堅八大精準措施之一,推廣“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脫貧模式,在一個戰場打赢脫貧攻堅和生态治理兩場攻堅戰。

“退耕還林就是好,國家給補貼,我還在合作社幹活,家門口就能掙錢。”王明珍是山西省呂梁市岚縣王獅鄉蛤蟆神村的貧困戶,她和老伴都加入了别樣紅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從事沙棘苗日常管理。合作社承接了不少退耕還林任務,王明珍夫婦去年收入3.5萬元,順利脫了貧。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不僅使1.58億退耕農民享受到了政策補助——戶均直接受益近9000元,更重要的是,很多工程區因地制宜發展林特産業,退耕後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後續産業增加了經營性收入、林地流轉增加了财産性收入、外出務工增加了工資性收入,收入更加穩定多樣。據國家統計局監測,2007—2016年,退耕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4.7%,比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水平高1.8個百分點。

可持續發展工程

開辟生态經濟型後續産業,培育農民綠色發展理念

退耕還林,國家得綠農民得利的同時,也對農民的生産生活方式産生了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讓廣大農村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周鴻升介紹,以前,很多農民開荒開到天邊邊,種地種到山尖尖,退耕還林後,很多地方水土不再流失,山腳下就能打上淤地壩,建成耕作條件更好的農田。加上科學耕種,很多工程區林茂糧豐,糧食産量不減反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與1998年相比,2017年退耕還林工程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和糧食産量分别增長10%和40%。

退耕還林調整了農村産業結構,培育了生态經濟型的後續産業,促進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為有效破解“三農”問題、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途徑。

甯夏固原市原州區黃铎堡鎮南城村的退耕戶高建忠就有滋有味地吃上了“旅遊飯”。2000年之前,高建忠一家主要靠種地為生,山高坡陡,灌溉水引不上去,隻能靠天吃飯。

2000年村裡實施退耕還林,幾年下來,全村周圍的一座座荒山都披上了綠裝。來村裡采摘、吃農家飯的遊客越來越多,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漫山遍野的野胡桃竟然成了“寶貝蛋蛋”——用野胡桃核做成的手鍊、枕頭、汽車坐墊等手工藝品,很受遊客青睐。

退耕還林,讓農民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

“以前老百姓砍樹種糧,現在經常有老百姓主動找我們要樹苗。”巴州區白廟鄉林業站站長譚紅兵說,從某種意義上講,退耕還林退出的是廣大農民傳統保守的思想觀念,還上的是文明綠色的發展理念。

退耕還林20年,“種下”片片青山,“收獲”座座金山。嘗到甜頭的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農民,新退出了1824畝坡耕地,種上了青海雲杉、楊樹,并把它命名為“感恩林”。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05日 07 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