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當前,全國各地的農村廁改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連茅圈”“露天旱廁”等正逐漸淡出曆史。半月談記者最近走訪山西、陝西、甘肅、内蒙古、河北、河南等省區農村中小學校發現,相對于教室、宿舍、食堂、體育場館等硬件設施,學校的廁所環境卻少有人關注,廁所問題已成為辦學短闆、文明污點,亟待引起關注。
村校旱廁多:蚊蠅紛飛,氣味刺鼻
半月談記者随機走訪鄉村中小學校,見到不少旱廁,即便是一些“西部百強縣市”“國家衛生城市”的學校也存在傳統的旱廁,而經濟較落後地區的鄉村學校,旱廁更為普遍。
王渠則九年制學校位于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城西南45公裡處,目前有在校生198人、教職工24人。
半月談記者看到,學校的廁所位于辦公樓前東側,男生廁所有12個蹲位、一個長條水泥小便槽,門口兩個因破爛而“獅子大張口”的蹲位用幾條厚石闆蓋着。校長李晶玉告訴半月談記者,學校經費十分緊張,雇不起衛生清潔人員,每兩個月請村民清理一次糞池,還得付工錢。
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某鄉村學校旱廁内況 賈立君 攝
山西太原市某縣城小學已将旱廁改為水廁,衛生條件尚可,但蹲位無門。半月談記者在女廁看到,一名女同學用外套遮在蹲位的兩個隔闆間,另一名女同學正在裡面方便。這兩名六年級女生說,她們每次上廁所必須和同學一起來,互相遮擋,否則“不敢上”,如果同學正好有事不能陪,就先“忍着”。一名三年級女生說:“有時候人滿了,同學們就在面前等着,挺尴尬。”
許多女同學表示,廁所沒門是她們如廁的一大困擾。發育較早的女生不好意思換衛生巾,都忍着回家或者趁上課廁所沒人時去換。
河北省邢台市部分農村學校教職工還反映,即使廁改已經完成,但受建築面積所限,農村廁所大多位于室外,冬季寒冷天氣下易發生水管冰凍情況。
蹲位遠不夠用,集中如廁有隐患
教育部、衛生部、财政部2008年印發的《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标準》要求,“新建教學樓應每層設廁所”;中小學校廁所“女生應按每15人設一個蹲位;男生應按每30人設一個蹲位,每40人設1米長的小便槽”。但很少有學校能達到此标準。一些受訪校長表示,學校廁位少、學生多、課間時間短,他們經常擔心下課時孩子們集中如廁引發安全事故。
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某鄉村學校旱廁外觀 賈立君 攝
擁有學生2590名、教師120人的内蒙古包頭市鋼鐵大街第三小學隻有一處共60個蹲位的公用水廁,師生如廁較為擁擠。呼和浩特市實驗中學的初中生達2800多人,該校不少中小學生家長說,學校雖有水廁,但學生爆滿,一旦孩子們集中如廁,極有踩踏危險。
陝西榆林市靖邊縣城鄉接合部的靖邊縣第五中學目前有學生743人,其中住校生665人,隻在校園西側有一個學生旱廁。
副校長馬宏宇表示,旱廁離教學樓較遠,課間10分鐘時間不夠用,經常出現學生因去廁所而上課遲到現象。今年秋季學生總數将達1200人,教室和廁所嚴重短缺。而旱廁的安全問題更為嚴重。山西省陽曲縣首邑國際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吸納了全縣衆多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就讀,并為他們提供免費食宿。學校因無配套管網,一直使用旱廁。校領導介紹,廁所坑距較大,他們擔心孩子掉下去,低年級新生入學都要由老師帶着上廁所。
資金少、成本高,中小學校呼喚“廁所革命”
在不少中小學校長看來,解決學校廁所問題,主要受限于建設資金不足、運行成本較高這兩大因素。
一方面,在以縣為單位的辦學體制下,農村學校廁所想要“旱改水”,需管網配套和大筆資金,縣級财政一般難以承擔。延安市安塞區沿河灣鎮初級中學校長王文斌說,現在修建一所水廁,最少要花費100萬元以上,如果要在現有旱廁的位置修建新的水廁,花費更大。
另一方面,水廁運行成本較高。2018年7月,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第三中學将旱廁改為水廁。今年4月中旬,半月談記者曾在該校看到,新建的沖水廁所鐵鎖把門。學校負責人說,沖水廁所安有16個水箱,日耗水50噸,去年10月投入使用2個多月後,因用水量過大,水費單價由原來的每噸3.4元上調至5.3元(非居民),學校負擔太重,一度暫停使用。
一所農村學校校長坦言:“就算建了水廁,到時候也不打算用,領導來的時候打開,平時就關了。說句不好聽的話,沖2斤糞便就得用5斤水,成本太高。”多數中小學校長表示,2015年以來全國旅遊系統掀起一輪“廁所革命”,期盼中小學校也能來一場徹底的“廁所革命”——消滅旱廁、補充水廁蹲位、營建名副其實的衛生廁所。他們建議,改造廁所的資金可由國家或省級政府統籌安排,運行所需的水電費用由地方政府補貼。
來源:《半月談》2019年第16期
半月談記者:賈立君 劉彤 白麗萍 王菲菲 秦婧 宋曉東 | 編輯:原碧霞
主編:孫愛東
編輯:楊建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