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馬之謎》:【法】皮埃爾·維達爾—納傑著;王瑩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為中國權威的古希臘文學翻譯家和研究者,羅念生在其所譯的《伊利亞特》的“前言”中提到了“荷馬問題”,即“有無荷馬其人”。羅念生在“前言”中對此問題進行了綜述,其結論是“一時恐難有定論”。作為“趣味文明史”這套叢書的一本,《荷馬之謎》的作者法國人皮埃爾·維達爾—納傑對“荷馬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皮埃爾·維達爾—納傑看來,今人所熟悉的荷馬的頭顱雕塑形象:長發、絡腮胡須、雙目失明的樣子,很有可能是根據公元前5世紀希臘藝術鼎盛時期一個模特的形象來塑造的。世間存在關于荷馬生平的史料,但都隻是一些傳說。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怎麼給荷馬,或者準确地說給那些以荷馬的名義為我們留下了《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史詩的詩人們定位呢?對此,皮埃爾·維達爾—納傑在書中指出,荷馬既不是曆史學家也不是地理學家,雖然從古至今人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也未能重塑荷馬所想象的那個世界。《奧德賽》中的地理指南是很少的,從古代起,地理學家們就費盡心思地要準确繪制出古希臘伊色卡島國王于利斯旅程的路線圖,但這都是徒勞的。結果還得回到史詩上來。究其根源,在于《荷馬史詩》本質上是文學。地理學家試圖從科學的、曆史的角度重繪于利斯的旅程路線圖,其實恰恰是沒有很好地理解《荷馬史詩》的文學特質。
皮埃爾·維達爾—納傑認為,《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不同,典型地體現在它們對待戰争和死亡的态度上。《伊利亞特》是戰争的史詩,如果需要,神祇便會出來幹涉以便阻撓和平的進程。而《奧德賽》是和平的詩歌,盡管在這部史詩中人們也不時打仗。因為不可能有一場直接交鋒的戰争,我們在《伊利亞特》中所破譯的東西就是一種戰争觀念、一種體現最美好的戰争的觀念,因為有一個悲壯的死亡就意味着有一場美好的戰争。而《奧德賽》整個詩篇都顯示僞裝和詭計的印記。《奧德賽》中的這種死亡和《伊利亞特》中大書特書的那種美好的死亡截然相反。例如在《奧德賽》中,阿喀琉斯對于利斯說,他甯願“當一個雇工為一個窮莊稼漢幹活”,也不願意統治死人的王國,這就對那種荷馬式的死提出了疑問,而這正是《伊利亞特》的理想。
同時,作為西方文學的萬源之源,《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之間有傳承,也有差異。在《伊利亞特》中,赫克托爾在與阿喀琉斯決戰前夜,一個人獨自徘徊時的内心獨白很吸引讀者。因為内心獨白是衆多作家風格的體現,詹姆斯·喬伊斯甚至把它變成了小說《尤利西斯》的靈魂。這種内心獨白甚至是重複的,是荷馬的一項創造。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伊利亞特》可以被稱為“赫克托爾的悲劇”,特别是《伊利亞特》結尾時,阿喀琉斯的命運還未确定。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裡庇得斯都得到《荷馬史詩》深深的滋養,特别是得到《伊利亞特》的滋養。
與《伊利亞特》相比較,《奧德賽》最大的特點在于它把時間納入故事當中。在《伊利亞特》中攻打特洛伊城是在第十年發生的事情,可是故事中沒有出現過一個十歲的孩子,沒有一個人變老或者老死。而在《奧德賽》中,當于利斯離開家的時候,于利斯的兒子忒勒馬克斯還是個嬰兒,忒勒馬克斯後來卻有了胡須。
通過皮埃爾·維達爾—納傑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荷馬史詩》中其實有兩個精彩紛呈的世界:一個是《伊利亞特》中的英雄的陸地戰争史詩;一個是《奧德賽》中的凡人的海上傳奇史詩。它們共同構成了自足、豐富、博大的《荷馬史詩》,對西方文學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給西方普通讀者帶來了無盡的閱讀樂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