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鐵人先鋒】
在陝北黃土高原,有一個坡度達70度的“好漢坡”,10年前龍小鳳是一名每天多次爬上陡坡,抄錄井口數據的“藍領”,10年後龍小鳳成為坐在中控室,用電腦遠程操控油水井的“白領”,10年時間坡還是那個坡,龍小鳳卻和長慶油田一起變了模樣——
9月16日一大早,龍小鳳翻出日曆本,在這個日子上畫了一個圈。
這天,離她退休正好100天。她再一次來到爬了32年的好漢坡下,仰望着陡峭的山坡,往事一幕幕湧上心頭……
1990年參加工作的龍小鳳,剛進入油田就被分到令當地人聞風喪膽的“閻王坡”。這曾是黃土高原上再普通不過的一條羊腸小道,海拔有1300米,坡度為70度。幾代長慶人長年負重登山,硬生生踏出一條巡井路。因攀爬艱辛,人稱“好漢坡”。
曾經,龍小鳳每天都要背着20多斤重的工具,手腳并用順着陡坡上的管線,攀越463級台階,爬上坡頂,查看工況、摘抄數據、核實産量。這一爬,就是整整20年!
龍小鳳風雨無阻往返了1.4萬趟,行程約1.4萬公裡,相當于走完了一個長征;登高438萬米,相當于495個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冷冰冰的數據背後,是我們無法想象的艱苦與辛酸。
和龍小鳳共事20多年的衛寶菊,依然記得與死神擦肩而過的那個雨夜,“多虧一把起子救了她的命。”
下過雨的羊腸小道又軟又滑,龍小鳳和衛寶菊一起爬坡上山保養抽油機設備。結束工作下山時,走在後面的龍小鳳突然腳底一滑,整個人沿着陡峭的山坡急速向下墜去,衛寶菊根本抓不住她。危急時刻,龍小鳳一隻手将随身帶的起子牢牢紮入土中,止住了下滑。她的身體半懸在山腰上,腳下就是深淵。
“現在想起來還有點後怕,但沒得選。”讓龍小鳳從未想到的是,10年前無路可選,而如今,一條條信息高速路,在黃土高原溝壑梁峁間四通八達。
橫跨陝、甘、甯、内蒙古四省區的長慶油田,油氣水井的分散程度就像一把芝麻,撒在了20萬平方公裡的黃土高原上。傳統的人海戰術注定行不通,隻能用數字之網“網”住這四散的“芝麻”。
2012年,數字化的東風吹到了龍小鳳所在的好漢坡中心站。這個站是長慶油田首批數字化建設試驗點,成為了“數字中國石油”在一線落地起步的樣本。
緊接着,同事們開始擔憂,數字化建成後,自己的崗位是否會被替代。大夥兒對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技術心存畏懼。
彼時的龍小鳳,離退休還有10年。學,難;不學,更難。最後,從不服輸的龍小鳳決定在職業生涯的最後階段與油田一起變個模樣。
但對于一個沒有接觸過電腦的她來說,改變,談何容易!
“一開始,我連電腦開機鍵在哪兒都不知道。單位統一培訓後,我回到崗位上,白天追着年輕人問,晚上再電話請教剛上大學的兒子,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消化。”龍小鳳記不清有多少個晚上,自己在台燈下默默背誦畫圖到深夜……
經過不懈努力,不到半年時間,龍小鳳就熟練掌握了數字化系統的操作,可以單獨頂崗。回顧三十多年的工作生涯,“最幸福的就是最近十年,老家的朋友都說我現在是個妥妥的‘白領’。”
今年中秋節,暴雨傾瀉而下。好漢坡中心站的中控室裡,龍小鳳手邊的電話突然響起。“站内輸差有異常,請盡快核實一下現場狀況。”挂了電話,龍小鳳在SCADA系統上迅速定位,查找到數據異常的設備,不到10分鐘就解決了問題,還趕上了中午的團圓飯。
“以前遇到這種問題,至少得花一天時間才能找到症結所在。”她沒想到,10年前令她畏懼陌生的“新科技”,現在成了離不開的“好幫手”。
以前腳踩泥坑摸爬滾打去巡井,現在無人機、智能系統輕松搞定;以前抱着本子查抄數據,現在輕點鼠标一鍵自動生成;以前一個人最多看護10口井,現在可遠程監控上百口井……
井數增加了,現場奔波的人少了;産量上漲了,工作量下降了。一出數字時代的“空城計”在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上唱響。
10年時間,長慶油田油氣産量當量從2012年的4500萬噸躍升到2021年的6245萬噸,成為我國近10年來油氣上産幅度最大的油氣田,而用工總量卻一直控制在7萬人以内。作為我國油氣産量最高的油氣田,長慶千裡油氣區12萬口油氣水井、3000餘座場站、15萬公裡油氣集輸管線全部化為“數字”,控于指端。中小型場站無人值守覆蓋率達到84.4%,建成國内最大規模的油氣生産物聯網系統,數智化已成為撬動油田高質量發展的“支點”。
再次登上好漢坡,龍小鳳眺望遠方,感慨萬千:“好漢坡再也不用爬了,希望未來的采油工坐在大城市的電腦前,就可以指揮千裡之外的機器人完成各種生産任務。”順着她的目光,空無一人的百裡油區,數百個磕頭機井然有序地運轉,數百噸原油正源源不斷地從幾千米的地下被抽采出來,進入集輸管網。
在龍小鳳看不到地方,數據、指令、視頻,正在數智化“雲端”疾速飛馳……
本文來自【鐵人先鋒】,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