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頭條##生命擺渡人##我的2022#
近年來,“基因檢測”這個詞彙,頻頻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基因檢測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預防疾病,規劃健康。同時,也有很多人對這項新興的技術,充滿了未知與好奇。基因檢測,究竟是什麼?肺癌要做基因檢測嗎?哪些肺癌需要或适合做基因檢測?這是本文關注的問題。
基因檢測是通過血液、其他體液或細胞對遺傳物質(DNA、RNA)進行檢測的技術,是取被檢測者脫落的口腔黏膜細胞、血液或其他組織細胞,擴增其基因信息後,通過特定設備對被檢者樣本中的遺傳物質信息作檢測,分析它所含有的各種基因或基因突變的情況。
人體腫瘤千差萬别,即使是同一類的腫瘤,治療效果和方法也應因人而異,這種因人、因病而采取的不同疾病治療方法稱為“個體化治療”。因此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隻有同病異治,因人而異,實施個體化治療,才能針對不同類型的病人選擇合适他們的藥物。因此,臨床上檢測腫瘤中特定基因的擴增/突變/表達情況,能針對性地為每位患者量身定做一套最适合的治療方案。
雖然吸煙、環境污染等因素在肺癌的發病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基因突變在肺癌發病中占有主要作用。醫學研究證實肺癌的發生是因為體内幾十種基因(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等)發生突變的累積,加上環境緻癌因素的刺激造成。2017年發表在權威雜志《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指出肺癌的發生33.4%來源于體細胞的随機突變,66.1%來源于環境因素,而隻有0.5%來源于遺傳因素。而随機突變的意思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運氣”,通俗而言即使你的生活非常健康也有可能因“運氣”不好患上肺癌。
肺癌化學藥物治療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雖然多次更新換代,但是目前已經進入了瓶頸期,總體效果提升非常有限。直到靶向治療藥物的出現為肺癌的治療帶來了曙光。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是易瑞沙、特羅凱或凱美納等EGFR-TKI藥物的使用使得肺腺癌的治療效果大大提高了。這些藥物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以肺癌細胞表面的EGFR為靶點發揮抗癌作用。
為什麼肺癌靶向治療前需要做基因檢測?
靶向藥物最初應用于肺癌治療的時候卻一路坎坷:首先是國際權威的研究(First-SIGNAL 研究)顯示靶向治療聯合化療與單獨化療相比并不能增加療效;此外ISEL研究顯示就算是與安慰劑比較靶向藥物也不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這些研究幾乎就斷送了肺癌的靶向治療藥物。但細心的研究者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靶向治療藥物對西方人群幾乎無效,而在東方人群中顯現出了神奇的效果,可明顯延長生存期。最終科學家通過基因檢測找到了其中的原因,原來在中國人群中EGFR突變的概率約為40%,而美國僅為2%~10%,進而通過臨床試驗(IPASS 研究)證實靶向藥物治療對于存在EGFR突變人群的生存獲益完勝化療。
近年來興起的以抗PD-1藥物為代表的免疫治療也是肺癌治療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其作用原理是通過阻斷腫瘤細胞PD-1/PD-L1信号通路激活人體本身的免疫細胞“T細胞”恢複抗癌能力,進而将腫瘤細胞殺死。而這一治療要發揮作用還需依賴于基因檢測技術,确定腫瘤細胞表面PD-L1的表達情況。在一項研究中顯示,對于PD-L1表達>1%的肺癌患者而言抗PD-1藥物與化療藥物比較并無顯著優勢;而另一項研究(KEYNOTE-024 III期臨床試驗)發現,在 PD-L1表達≥50%的肺癌患者中使用抗PD-1藥物(帕母單抗)的療效顯著優于化療。因此著名NCCN指南也推薦抗PD-1藥物(帕母單抗)作為一線治療藥物應用于PD-L1表達≥50%的肺癌患者。
如果靶向治療或免疫治療是治療肺癌的新型武器,那麼基因檢測就是這件武器的瞄準器。靶向藥物缺了瞄準器,沒有瞄準器的打靶是盲目的。那肯定打不準。
那麼,究竟哪些肺癌患者需要進行基因檢測呢?
首先,基因檢測的主要目的是指導靶向治療,凡是考慮使用靶向治療的人群均需要進行基因檢測。雖然目前有一些基因檢測指導化療藥物選擇的研究報道,但仍缺乏高質量的臨床證據需謹慎對待。根據NCCN指南的推薦晚期肺腺癌的患者需要進行基因檢測指導靶向藥物的選擇。
而對于早中期肺癌患者首選的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結合術後輔助治療的綜合治療模式。目前尚無證據證明I期肺癌術後靶向治療能否獲益。最近中國學者吳一龍教授進行的一項高質量臨床研究顯示II-III期EGFR突變陽性的肺癌患者能從術後靶向治療中獲益,且顯著優于術後輔助化療。因此,推薦II-III期肺腺癌患者術後進行基因檢測以指導下一步輔助治療的用藥。
由于肺鱗癌的患者EGFR突變率低約為2.7%,且即使有EGFR突變的肺鱗癌患者對EGFR-TKI靶向藥物的敏感性也不如腺癌。目前尚無EGFR突變陽性肺鱗癌患者能從EGFR-TKI靶向藥物中獲益的臨床證據。因此不推薦所有肺鱗癌患者進行EGFR的基因檢測,雖然如此對于部分晚期肺鱗癌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仍然有意義。根據癌症基因圖譜178個肺鱗癌樣本中96%具有基因組異常,目前已有雷莫蘆單抗與Necitumumab兩種靶向藥物被批準聯合化療藥物用于肺鱗癌的治療。 此外,肺鱗癌患者還可以進行PD-L1的基因檢測以判斷有無機會使用抗PD-1的免疫治療藥物。
那麼如果患者對靶向治療藥物耐藥後是否需要再次進行基因檢測呢?
答案是肯定的。靶向藥物的耐藥也是基因突變在作祟。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基因突變情況是會發生變化的,因此理論上每一階段的靶向治療前均需進行基因檢測指導藥物選擇。研究表明約50%的EGFR-TKI耐藥患者存在T790突變,而使用三代TKI藥物泰瑞沙 (AZD9291)能有效克服這種耐藥。
總之,打算使用靶向治療或應用免疫治療藥物的人群均是基因檢測的合适人群。就好比打靶一樣,基因檢測就是針對靶點的“瞄準器”。
注:轉載自好大夫在線戴紀剛大夫2017年的科普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