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100首最美詩詞?每到年關,思親情濃,思鄉情切追溯起來,古人同樣把過年當作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在我國洋洋數以萬計的古詩詞中,就有不少是盼新年、迎新年、慶團圓的優秀作品,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春節100首最美詩詞?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每到年關,思親情濃,思鄉情切。追溯起來,古人同樣把過年當作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在我國洋洋數以萬計的古詩詞中,就有不少是盼新年、迎新年、慶團圓的優秀作品。
唐代詩人杜荀鶴在《和舍弟題書堂》一詩中寫道:“團圓便是家肥事,何必盈倉與滿箱。”可見古人把合家團圓當作重中之重,囊中是否殷實倒在其次。這與今人“有錢無錢也要過年”的樸素想法不謀而合。“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滞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癡呆召人買。”這是南宋詩人範成大《賣癡呆詞》一詩中的佳句,生動描述了人們歡天喜地過新年,為了“守歲”除夕之夜不睡眠,小朋友在街上雀躍奔走的喜慶場面。
明代詩人葉颙創作的五律詩《己酉新正》則以細膩的筆觸描述了一個情景交融的新年:“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曆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詩人筆下的新年如一軸曼妙的畫卷:天氣真好,無風無霜,春意盎然,一派祥和,日曆上又多了一歲,新春代替了舊年。時間過得真快,冬天還未過去,春天已經悄然到來,梅花、柳樹展現了新姿,冬不凋的松樹卻有了老态。人們因為高興,多飲了幾杯屠蘇酒,心情興奮,歡笑聲響徹雲霄……濃郁的節日氣息撲面而來,令人頓生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之感。
節日期間人們互送祝願,互拜新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明代詩人文徵明因此撰寫了《元日書事效劉後村》一詩:“不求見面惟通谒,名刺朝來滿敝廬。我亦随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彼時,人們拜年時興投送拜帖,一番心意盡在帖中。詩人感慨地說,不求見面,隻希望通過拜帖問候,所以我家一早已堆滿各種拜帖,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帖,世人隻會認為這樣更簡易,而不認為這是空虛的禮節。這種拜年方式文雅、内斂,不落俗套,與今人通過賀年片、微信拜年的做法有相同之處。
除夕之夜古人喜歡給小孩發壓歲錢。壓歲錢又稱壓祟錢,“祟”指不吉利的東西,古人借此習俗祈祝來年不發生任何不吉利的事情。清代詩人吳曼雲在《壓歲錢》一詩中有如此描述:“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将彩線串着的壓歲錢發給孩子們,孩子們自己收起來,商量着買爆竹和箫等玩具,壓歲錢讓小兒忙了一夜。詩歌生動地描述了孩子們拿到壓歲錢時的喜悅心情。
古人過年愛放鞭炮,如果沒有鞭炮,就以燒竹竿代之。唐代詩人來鹄在《早春》詩中說:“新曆才将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在唐朝,鞭炮又被稱為“爆竿”,将一根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封閉于竹節内的氣體受熱膨脹,撐破竹節那一刻便發出“噼啪”的破竹之聲,聲音或沉悶或響亮,借此達到驅逐瘟神的目的。雖是迷信,卻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祈盼國泰民安、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景。
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元日》一詩最為出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通過詩人的如椽大筆,人們仿佛聽到古人燃放辭舊迎新的爆竹聲,紛紛取下舊桃符(門神),換上新桃符的忙碌身影。
作者:李職賢
來源: 解放軍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