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
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幹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别習稱“北柴胡”及“南柴胡”。北柴胡主産于河北、河南、遼甯、湖北、陝西等省;南柴胡主産于湖北、四川、安徽、黑龍江、吉林等省。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葉及泥沙,幹燥。切段,生用或醋炙用。
【藥性】苦、辛,微寒。歸肝、膽經。
【功效】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應用】
表證發熱,少陽證
本品辛散苦洩,微寒退熱,善于祛邪解表退熱和疏散少陽半表半裡之邪。對于外感表證發熱,無論風熱、風寒表證,皆可使用。治療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常與防風、生姜等藥配伍,如正柴胡飲(《景嶽全書》)。若外感風寒,寒邪入裡化熱,惡寒漸輕,身熱增盛者,柴胡多與葛根、羌活、黃芩、石膏等同用,以解表清裡,如柴葛解肌湯(《傷寒六書》)。治療風熱感冒,發熱,頭痛等症,可與菊花、薄荷、升麻等辛涼解表藥同用。現代用柴胡制成的單味或複方注射液,對于外感發熱,有較好的解表退熱作用。若傷寒邪在少陽,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幹、目眩,本品用之最宜,為治少陽證之要藥,常與黃芩同用,以清半表半裡之熱,共收和解少陽之功,如小柴胡湯(《傷寒論》)。
【用法用量】煎服,3-9g。解表退熱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陽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輕。
【使用注意】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陰”之說,陰虛陽亢,肝風内動,陰虛火旺及氣機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心腹腸胃結氣,飲食積囊,寒熱邪氣,推陳緻新。”
2、《本草綱目》:“治陽氣下陷,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及頭痛、眩暈,目昏、赤痛障翳,耳聾鳴,諸瘧,及肥氣寒熱,婦人熱入血室,經水不調,小兒痘疹餘熱,五疳赢
熱。”
【現代研究】
化學成分
柴胡根含α-菠菜甾醇、春福壽草醇及柴胡皂苷a、c 、d ,另含揮發油等。狹葉柴胡根含柴胡皂苷a 、c 、d 及揮發油、柴胡醇、春福壽草醇、α-菠菜甾醇等。
2.藥理作用
柴胡具有鎮靜、安定、鎮痛、解熱、鎮咳等廣泛的中樞抑制作用。
柴胡及其有效成分柴胡皂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與促進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等有關。
柴胡皂苷又有降低血漿膽固醇作用。
柴胡有較好的抗脂肪肝、抗肝損傷、利膽、降低轉氨酶、興奮腸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抗潰瘍、抑制胰蛋白酶等作用。
柴胡煎劑對結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此外,柴胡還有抗感冒病毒、增加蛋白質生物合成、抗腫瘤、抗輻射及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
【編者按語】
中國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又稱為“醫食同源”)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食物和藥物一樣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從今天開始美伶營養将給大家介紹藥食同源的食材,以便讓大家更好的了解食材,做到科學養生。下期給大家介紹辛涼解表類食材——升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