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初的大移民過程中,膠東半島不僅是移民的輸入地,也曾經是輸出地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膠東作為移民輸出地這一點,除了有民間傳說的描述之外,在官修正史當中也有明确記載。《明史》稱:“太祖采其議,遷山西澤、潞民於河北。衆屢徙浙西及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東、河南。又徙登、萊、青民於東昌、兖州。”也就是說,在明太祖時期,登州、萊州乃至青州在内的半島區域,有一撥官方組織的移民活動,他們遷往的地方是東昌府和兖州府。
(現在的隋莊社區)
在原東昌府(主體是現在的聊城市)境内,很多姓氏的族譜或者碑記都提到了這段遷徙的事情。例如,在聊城市城東有個隋莊村(屬于開發區),這個村裡的隋姓人,就與煙台栖霞的隋姓人為一脈,他們的先祖是明初從登州府遷到東昌府。
根據當地隋姓人隋振勝撰寫的《隋氏神道碑銘後記》記載,聊城隋姓先祖名為隋信,明初從登州府栖霞縣遷來。一開始定居在沐留莊,因沐留莊地勢較窪,常被水淹,于是向東遷徙,建立隋莊村。
隋姓,是一個來源相對單一的姓氏。山東及關外的隋姓人,基本都是源自栖霞,他們的祖居地為蛇窩泊。對此,清末民初修撰的《定海郡侯隋氏通譜》中有詳細的記載。
根據族譜的記載,隋氏自宋代定居蛇窩泊之後,到了金元之際,出過不少人才,比如隋寶、隋世昌父子。其中的隋世昌,被元朝封為定海郡侯,在《元史》中有傳。在元代,栖霞隋氏也算是膠東望族之一。
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明朝建立之後,元代的膠東望族大多失勢,如文登刁氏、鐵口牟氏等。根據族譜的記載,明朝平定山東之後,采取離散大族的策略。而在登州移民東昌府和兖州府的過程中,不少大族就在遷徙之列。這或許就是隋姓人從栖霞遷到聊城的原因。
(栖霞蛇窩泊)
隋姓論世。根據聊城隋姓的譜系記載,始遷祖隋信為栖霞隋姓第十一世。而在《定海郡侯隋氏通譜》中,的确可以找到“隋信”的名字,不過世系寫的是“第九世”,遷徙地點也是平度。兩者之間具體适合關系,還有待進一步考證。當時的族譜修撰,主要是由萊陽隋姓族人牽頭。聊城距離較遠,受到交通和通訊條件的限制,雙方可能沒有取得聯系。
(聊城隋莊做的雞毛撣子)
定居隋莊村之後,這支隋姓人逐漸繁衍壯大。除了本村之外,在聊城開發區東城街道、東昌府區堂邑鎮、闫寺街道、梁水鎮、柳園街道等地都有分布,有千餘人口。
值得一提的是,聊城隋莊的隋姓人,數百年來探索傳承出制作雞毛制品的手藝,以“雞毛撣子”頗有名氣,因此當地稱這支人為“雞毛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