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晷的由來
日晷,本來的意思是太陽的影子。晷在說文解字裡解釋:晷,日景也(古代景同影)。後來人們也把用日影計時的儀器,叫做日晷,也稱“日規”。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用日晷計時的曆史。在沒有鐘表的古代,日晷是主要的計時工具,所以各民族都發展了很多種類的日晷,例如地平式、子午式、卯酉式、立晷等。
赤道式日晷很适合中緯度地區使用,而且原理簡單,使用方便,是日晷種類中最重要的和最常見的,也是中國古代最經典和傳統的天文觀測儀器。所以,現在中國的很多學校都安裝了赤道式日晷做教學用。
有同學問:赤道式日晷的晷針為什麼要穿透晷盤的兩面?晷盤為什麼兩面都有刻度?兩面都有用嗎?要回答這些問題,先要了解赤道式日晷的結構和原理。
二、赤道式日晷的結構
赤道式日晷一般由底座、晷盤和晷針組成(見圖1)。晷盤傾斜地架在底座上,且正面和背面均有等分的刻度,晷針垂直穿過晷盤面中心,在晷盤的正面和背面露出同樣的長度。日晷工作時,太陽照在晷針上,其投影指向晷盤面上(正面或者背面)的刻度,這樣就可以指示太陽在天上的運動軌迹,從而指示時間,這個時間就是當地的真太陽時。
赤道式日晷最關鍵的是晷盤面與地平面(水平面)的傾斜角度A,要與當地日出到正午太陽上升的傾斜角度一緻(即A=90°-Φ,Φ是當地的地理緯度)。因為晷針與晷面垂直,所以晷針與地平面夾角就是當地的地理緯度Φ(∠A與∠Φ互佘)(見圖1)。
這樣就使晷針指向北極,晷盤面與赤道面平行。
三、赤道式日晷的工作原理
日晷安裝時,盤面朝北,晷針正面指向北極星方向。由于晷針與地球的自轉軸平行,晷盤面與赤道面平行,所以從晷針上看太陽的視運動,是在天空中轉的圓圈。因此,太陽在晷針上投下的影子轉動的角度就是均勻的,即每小時15°(與地球自轉速度,即太陽視運動速度一緻)。這樣,晷針影子在表盤上所指示的刻度就能表示當地的真太陽時間(圖2)。
四、赤道式日晷的使用方法
每年春分日(約3月21日)後到當年的秋分日(約9月23日)前,太陽運行軌迹高于日晷盤面,晷針正面的影子在晷盤正面指示時間(見圖3)。
每年秋分日後(約9月23日)到第二年的春分日(約3月21日)前,太陽運行軌迹低于日晷盤面,晷針背面的影子在晷盤背面指示時間(見圖4)。
每年春分日和秋分日這兩天,太陽運行軌迹平行于日晷的盤面,所以這兩天日晷正面和背面的晷針都沒有影子,也就是這兩天赤道式日晷是不能指示時間的。
文章摘選自《軍事文摘科學少年》2019.0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