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三國演義裡面展現給後人的是一種能言善辯、足智多謀的智者形象,所以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三國演義》必竟帶有文藝色彩的修飾,但曆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其實還是個發明家,書法家和散文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智”與“忠”代表。
在他臨終前曾留下一封家書《誡子書》,故名思意就是告誡自己子孫的遺囑。原文:“曾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
這段話的意思也就是說:做一個品行端正守道德的人,該時常靜思和自省來提升自己的修養,生活儉約而不圖虛名來培養自己的品德,隻有心正不貪圖名利才能堅守自己的大志,隻有心靜如水才能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所以做大事必須先要心靜,這樣不斷學習才能提升自己的才能,并且還要始終如一,矢志不移。放縱自己、消極怠慢就不能勵精圖治、精神振作了;草率冒險、心浮氣燥是陶治不了性情和高尚的節操。時光飛逝,若是虛度年華,必失大志,最終就如同秋風掃落葉,這樣的人是得不到世人認可的,老了也隻是空悲切,困守自閉,到那時悔恨人生又有何用?
當我們仔細看透這篇《誡子書》,是否自己心裡也很有感觸,我們回想自己一路走來,是否懂得,靜心、立志、不渝、修身、養德?這段話雖是千年前的誡子訓言,但時至今日,又何嘗不是我們後人立志、修身、養德、做事業的人生警誡!在儒家文化裡面,人的教育就是從“正心”開始、正心方可修身、修身方可齊家,萬事有成皆在于有心,所以人們常說,這個世界未必是有錢人的,但肯定是有心人的。這個心是“正心”和“靜心”。
當下物欲橫流,人心浮躁,就是心不“靜”身不“儉”的原因,靜是修身的前提,但要養德就必做到“儉”,縱觀多少成功人士何不是從儉,從靜,不貪圖虛名虛利,故而成就大事業。在老子的《道德經》裡面有這麼一句話:“天下大事做于細,天下難事做于易”,其實也正是做人做事的真理,和靜與儉是一個道理,做事都是從小事開始,這何是“靜”的表現?做難事必是從細小開始,這何不是“儉”的表現?所以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最終都是得不償失。
在三國裡面劉備三顧茅廬而後才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因此才得以三分天下,孔明和齊備之所以能配合默契,從劉備這句話裡面就可以看出端詳,“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因此劉備與孔明不但做到了“君臣有禮”,而且他們有共同的為人處事原則就是堅守了“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個是鞠躬盡瘁,一個是以德服人成就大業。
劉備在他臨終時仍不忘将自己的為人、為政之道傳與後人,并教導諸事務必從善,不道德的事情哪怕一點小事也不要去做,注重修身養德,鑄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才能得到賢才,才會得到衆人的認可和幫助,所以這才是真正的惟賢惟德方可服于人。常言說的好,德高望重、以德服人,今天我們做企業,做管理又何嘗不是如些,中華傳統文化不愧是先賢們的智慧結晶,學之用之,可修身,可齊家,小可治企,大可治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