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二虎
楊貴妃
一、霓裳羽衣曲自古以來,秋之節序,莫過于中秋與重陽。
中秋的月亮寄意了無限的美好與詩情,皎潔清徹,桂影婆娑,良宵團圓,浪漫溫馨着遐想,詩人留下大量吟詠中秋明月的詩篇,那麼,中秋賞月的習俗是源于何時?大約漢朝民間就有中秋賞月的,到了唐代形成了一種習俗。
這中秋成了節日,據說與唐玄宗和楊貴妃有關,民間傳說:有一年八月十五晚上,一輪皎月當空,唐玄宗請來道士作法祭月,道士念念有詞,把手中的拐杖化為一座直通月宮的虹橋,唐玄宗飄飄欲仙地騰雲駕霧似的到了月宮,但見宮殿巍峨,高大的門樓上匾額上題了一行字:廣寒清虛之府。
走近門口,高不可攀的天桂樹,桂花飄香,樹下一隻可愛的成精小白兔正在搗藥。緩步進入九重宮闱,但聞絲竹管弦聲聲,一隊仙女袅娜起舞,領舞的便是那月中嫦娥,讓唐玄宗如癡如醉。
戀戀不舍地從月宮回來,餘興未盡,耳畔還回響着月宮裡的音樂,就編成了“霓裳羽衣曲”,令宮廷樂師演奏,讓心愛的妃子楊玉環起舞。
中秋八月十五與上元節(正月十五)、中元節(七月十五)都是民間婦女的節日,古樸的民俗認為萬物有靈,男女,陰陽,太陽屬剛,也就喻為男人;月亮屬陰,也就喻為女人,自然月宮上住的是女神,來與“太陽神”相呼應,也就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于是,嫦娥成了月亮的化身,女性的福音,八月十五女性拜月,嫦娥會賜予女性美貌、智慧、愛情與家庭以及得子的幸福。
到了五代宋初,中秋節又融入喜慶團圓的内容。
不僅拜月更開始潇灑詩意地玩月,而且這首先從皇宮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據說皇家後宮每年八月十五都舉辦盛大的“中秋晚會”,按管調弦,新聲巧笑,“絲篁鼎沸”,住在皇宮周邊的老百姓都能聽到自皇家後宮傳出的音樂聲“宛如雲外”。
而平民之家,也要拜月供果,孩子們“連宵嬉戲”,商号徹夜張燈營業,“至于通曉”,可見宋代中秋節已經達到極緻。
三、中秋吃月餅據傳說也是源于唐初,有說是唐高祖李淵時,有說唐太宗李世民年間,大唐戰神李靖統兵征伐突厥得勝回師,恰逢這天是八月十五。
在京城長安有一個經商的吐蕃人為了讨好李淵(或李世民),晉獻了大量的餅類食品祝賀唐軍大捷凱旋。
李淵(或李世民)龍顔大悅,舉頭望月,随口說出:“應将胡餅邀明月(或邀蟾蜍)”。說完把這餅分賜給重臣及将士們,也就有了中秋節吃餅食,到了唐玄宗年間,楊貴妃把“胡餅”改稱“月餅”,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月餅。
到了明代,月餅成了中秋節家家必備的節令食品。因為民間認為,八月十五乘月圓走親訪友,饋贈月餅以及水果,寄意美滿與幸福,月滿人圓,諸事如意,慰藉着人們純美的願望,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與交融。
今日,物欲橫流的時代,追溯民俗,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普及古樸的民俗,喚起人們心靈的火花,也是一種精神的洗禮。
【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