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精讀提升境界

論語精讀提升境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18:51:58
何為仁義

如果你的承諾合乎義理,你說的話就能得到兌現。反過來說,輕諾必然寡信,你礙于當時的情面,輕易承諾了自己做不到的,或不該做的,不合義理的、不合實際的事,到時候就沒法兌現承諾。

慎始才能善終,實現諾言,關鍵在承諾之前,不在承諾之後。在承諾之前,要小心衡量,不可輕率。言既出,行必果,因此做出承諾前務必要謹慎,做不到的别輕易承諾。

“仁”字,凡是博愛的、慈愛的都叫“仁”,世界各國文化,都有“仁”的同義字;但中國的“義”字,英文、法文、德文,任何一國文字中都沒有同義的字。隻有中國文化中才有的。這個“義”字,有兩個解釋,儒家孔門的解釋講:“義者宜也。”恰到好處謂之宜,就是禮的中和作用,如“時宜”就是這個意思。另外一個解釋,就是墨子的精神,“俠義”,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中華民族能夠有忠義之氣,這是我們民族的特性,特别的長處。

中國的價值觀有兩套,一套是士大夫階層的仁義禮智信,來源于儒家思想;一套是民間的忠肝義膽,來源于三國,水浒,楊門女将,說嶽全傳等。

論語精讀提升境界(論語7.何為仁義)1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複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禮貌的當中要恭敬。“恭”,就是内心對事情的莊重認真。朋友有困難的時候,那種無限關心的神态,不說出來就知道。表面态度雖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事。因此恭敬就是禮。“遠恥辱也”,免得招來無謂的恥辱。

對人恭敬,但必須合乎禮節。朱熹說“緻恭而中其節”。不要過分,過分就顯得輕賤,成了獻媚,自取恥辱。所以施敬于人之時,也要斟酌恰當。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因就是動機,中國文化:親親、仁民、愛物。“因不失其親”,意思是人絕對無私是做不到的。舉個例子,如果家裡沒有衣服穿,我弄到了一件,先給我的父親穿,父親穿了給我穿,等自己多一件時,再給别人穿。助人的心行,由近而遠,漸漸擴及他人。“亦可宗”,像這個樣子,也可以宗仰。

“因”,是依靠。你今天依靠的人,必定是可以親近的,你有道義,他也有道義,相互真誠,不隻是一時相依,以後也依靠得着。不要利益苟且,暫時相依,明天又得翻臉。

何為好學

好學的四大特征。

第一是“食無求飽”,吃不飽飯也無所謂,吃飯是為了生命需要,不是貪吃。

第二是“居無求安”,居住也不求太舒适,有地方住就行了。

有自己的志向,有志于學,不在吃什麼東西、住什麼房子上花心思、花時間。無暇顧及,也不重視這些人生享受的事。

第三條,“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是敏捷、快。做事很快,馬上就去做。說話呢,則慢半拍,輕易不說,怕自己說話太放肆,或者說了自己做不到。

第四條是“就有道而正焉”。“就”,靠近、親近。“有道”,是有道之人。“正”,正人先正己的正,糾正的正,修正的正。經常向那有道德學問的人請益,以修正自己的行為。

論語精讀提升境界(論語7.何為仁義)2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總結一下,生活不要太奢侈,“食無求飽”,尤其在艱難困苦中,不要有過分的要求。“居無求安”,住的地方,隻要适當,不要貪求過分的享受。不去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而是重視精神生命的升華。“敏于事而慎于言”,一切應該做的事,要馬上做。“慎于言”,不亂說話。“就有道而正焉”,從書本上去修正做人做事的道理,就叫好學。

學問重要是三條,一是讀事,“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首先是在生活中學,在日用常行中學。二是讀書。三就是交友,交诤友,經常相互匡正過失。

學無止境

子貢說,老師,人窮了,倒黴了,還是不谄媚,不拍馬屁,不低頭;發财了,得意了,還能夠對人不驕傲,何如?

孟子講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個人做學問,隻要做到“貧賤不能移”一句話,能夠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得意也是那個樣子,失意也是那個樣子,這是最高修養,很難得。可是孔子隻是“可也”而已。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你做到失意了不向人低頭,其實修養還是不夠的。做到了富而不驕,待人以禮,因為你覺得自己有錢有地位,非得以這種态度待人不可,這也不對。要做到在任何環境中,就是那麼平凡,才是對的。還應該進一步,做到“貧而樂,富而好禮”,安貧樂道。僅是做到不驕傲,不算好,還要進一步做到好禮,尊重别人和愛人。

貧窮分了兩種境界:安貧樂道和貧而無谄。一個是直面貧的态度,一個是因貧而選擇不做一些事。

貧窮而不谄媚,畢竟你心裡還裝着個窮字,覺得自己很窮,我雖然窮,但是我也不去谄媚他人。那行為上沒有卑,心裡已經有卑。這就不如安貧樂道,心裡根本沒有自己窮不窮的事,心寬體胖,欣然自忘其貧,超然貧富之外。

富貴卻不驕傲,心裡已經先驕傲了,行動上提醒自己不驕傲。那就不如富而好禮的人,樂善循理,雖然身在富貴之中,而心已經超然富貴之外。

論語精讀提升境界(論語7.何為仁義)3

子貢曰: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說:“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這首詩是古代的詩,講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蓮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塊石頭,買來以後,先将它剖開,裡面也許能有幾百個戒指面,也許隻有十個八個也說不定。

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鋸子弄開石頭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锉子把石頭的部分锉去,就是第二步手術叫磋;玉磋出來了以後,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雞心型、手镯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後又加上磨光,使這玉發出美麗奪目的光彩來,就是磨。

切、磋、琢、磨,這就是比喻教育。一個人生下來,要接受教育,要慢慢從人生的經驗中,體會過來,學問進一步,工夫就越細,越到了後來,學問就越難。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做學問還要像玉一樣地切磋琢磨。

子貢體會貧富之道,覺得自己的修為已經到位了,他就感慨,這學問之道,義理無窮,博大精深,你不去切磋琢磨,就沒法到那精密之處,必須像《詩經》裡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樣,精益求精啊!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子說你懂得這個道理,現在可以開始讀書了,也可以開始讀詩了,因為我剛剛提示了你一個道理,你自己就能夠另外推演出别的道理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