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bone在成人為206塊,按部位不同,可分為軀幹骨、顱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四部分,其中軀幹骨51塊,顱骨29塊(包括聽小骨6塊),上肢骨64塊,下肢骨62塊。骨的重量,在成人約占體重的1/5,在新生兒約占1/7。
人體骨骼
每塊骨是以骨組織(包括骨細胞和骨質)為主體構成的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結構,含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能不斷進行新陳代謝,有其生長發育過程,并具有修複、再生和改建的能力。經常進行鍛煉可促進骨骼的良好發育和結實粗壯,如長期廢用則出現骨質疏松。骨質中的鈣和磷,參與體内鈣、磷代謝而處于不斷變化狀态。所以,骨還是體内鈣和磷的貯備倉庫。
形态和功能是密切相關的,由于功能的不同,骨有不同的形态,基本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四類。
骨的形态
骨的形态
1. 長骨long bone呈長管狀,分為一體兩端,分布于四肢,在運動中起杠杆作用。體又名骨幹,骨質緻密,骨幹内部管狀的空腔稱為骨髓腔,内含骨髓;在骨幹表面有1~2個血管出入的滋養孔。兩端膨大稱為骺,有光滑的關節面,且有關節軟骨覆蓋。青少年時期,長骨的骨幹與骺之間有一層軟骨,稱為骺軟骨。骺軟骨能不斷增生,又不斷骨化,使骨的長度增加。成年後骺軟骨骨化,原骺軟骨處形成一線狀痕迹,稱為骺線。
2.短骨short bone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分布于連結牢固且較靈活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flat bone呈闆狀,主要參與構成體腔的壁,對體腔内器官有保護作用,如顱蓋骨參與構成顱腔并保護腦,胸骨和肋骨參與構成胸腔并保護心、肺等。
4.不規則骨irregular bone形态不規則,如椎骨。有些不規則骨内有含氣的空腔,稱為含氣骨,如位于鼻腔周圍的上颌骨和篩骨等,發音時能起共鳴作用,并能減輕骨的重量。
每塊骨都由骨質、骨髓和骨膜等構成,并有神經和血管分布。
1.骨質bone substance是骨的主要組成部分,分為骨密質和骨松質兩種。骨密質緻密堅硬,構成長骨幹以及其他類型骨和長骨骺的外層。骨松質由許多片狀和杆狀的骨小梁交織而成,呈海綿狀。骨小梁排列方式與承受的壓力和張力方向一緻。骨松質分布于長骨骺及其他類型骨的内部。
骨質
骨質
在顱蓋骨,骨密質構成外闆和内闆。顱蓋骨的骨松質在内外闆之間,稱為闆障。
闆障
2.骨膜periosteum是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的膜,被覆于除關節面以外的骨面。骨膜内含有豐富的神經和血管,對骨的營養、再生和感覺有重要作用。骨膜内層的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分别具有産生新骨質和破壞舊骨質的功能,在骨的發生、再生、改建和修複時,它們的功能最為活躍。當骨膜剝離後,骨不易修複,甚至可能壞死,故手術時要盡量保留骨膜。
骨膜
3.骨髓bone marrow充填于長骨骨髓腔及骨松質間隙内,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内含大量不同發育階段的紅細胞和某些白細胞,呈紅色,有造血功能;黃骨髓含大量脂肪組織,呈黃色,無造血功能。胎兒和幼兒的骨内全是紅骨髓。5歲以後,長骨骨髓腔内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取代,轉化為黃骨髓,紅骨髓仍保留于各類型骨的松質内。當慢性失血過多或重度貧血時,黃骨髓又能轉化為紅骨髓,恢複造血功能。臨床上需要做骨髓象檢查時,常選髋骨髂前上棘或髂後上棘等處進行骨髓穿刺。
在骨的關節面上,覆蓋有由透明軟骨構成的關節軟骨,可減少摩擦、增加關節運動的靈活性。
骨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