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書法展中,參賽作品中錯字屢見不鮮,飽受诟病。那麼古人是不是就沒有犯錯的時候呢?其實不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古人也有犯錯的時候,碑帖中那些錯别字就是例證。
①
漢隸《張遷碑》
▼
《張遷碑》中“爰既且于君,蓋其繵縺。”顧炎武《金石文字記》:“而又有雲‘爰既且于君’,則‘暨’之誤。”王念孫《漢隸拾遺》:“‘爰既且于君’,義不可通,明是‘爰暨于君’之誤。《魏元丕碑》:‘爰暨于君’,即其明證矣。”是說原文“既且”當為“暨”字,書碑者誤将一字上下分離為兩字,遂成“既且”。
兩位學者的考證,鐵證如山。
②
晉王羲之《蘭亭序》
▼
王羲之在《蘭亭序》裡把“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快”字就寫成了“怏”。“怏然”最早出于《戰國策·秦圍趙之邯鄲》:“辛垣衍怏然不悅”。顯然,它也有不滿和不服氣的意思。用于《蘭亭序》,語境并不合适,顯得莫名其妙。後人論證普遍認為是一處錯字。
③
唐楷書《九成宮》
▼
啟功先生的這頁臨書,指出了歐陽詢在當年抄寫《皇甫誕碑》時,誤将“秦”寫作了“泰”,體現了啟功先生的博學及讀帖、臨帖的深入而認真的精神。
史料記載,戰國時秦昭王曾稱西帝,齊闵王曾稱東帝,兩國皆以其富強而東西并立,後因稱齊國或齊地為“東秦”,當然不會是什麼“東泰”。“秦”與“泰”字形相近,歐公抄寫時,或許是原稿潦草難于辨識,也可能一時走神,誤“秦”為“泰”。因此勒石立碑,一誤千年。
④
唐行楷《文賦》
▼
陸柬之《文賦》有多處硬傷:“物昭哲而牙進”,“牙”字應該是“互”字,《昭明文選》此句即作“互”。如果把“牙”字寫成“互”的俗字,那麼一撇必須寫成一捺。“于是沉辭拂悅”,拂悅,《昭明文選》作“怫悅”,“拂”為“怫”之訛。
陸柬之抄寫這通《文賦》,态度好像有點…額,不夠嚴謹。
⑤
唐楷書《倪寬贊》
▼
褚遂良《倪寬贊》中,“奮”下“田”寫成“臼”;“舊”下“日”成了“田”。
《墨緣》點評:”該寫的沒寫,不該寫的卻寫上。該怎麼說好呢?”
⑥
唐楷書《陰符經》
▼
褚遂良所作《陰符經》,乃楷書經典之作。行筆極為靈活,點畫、轉折有行書筆意,部分重捺筆畫還有隸書意味,輕重與虛實結合得很好。筆勢縱橫清晰,天趣自然。然而其中也有一些錯别字。
“執”字“丸”多一點。“私”字“厶”成了“麼”。
“瞽”字左上成了“幸”。“故”字右部成了“久”。“殺”字多了一個“×”。
針對名帖中的錯誤,書思的建議是:臨習時可以‘照搬’,但是創作時切忌出錯。
⑦
宋行書《新歲展慶帖》
▼
蘇轼《新歲展慶帖》“試令依樣造看”中的“樣”,不知所宗。
大文豪也犯錯,“像‘樣’又像‘樸’,其實都不像。臆造。
⑧
宋蘇轼《赤壁賦》
▼
蘇轼書“淩萬頃之茫然”的“淩”寫成“陵”;帶“癶”的字,多數寫成了“祭”的上部,如《赤壁賦》中“登”,《西樓蘇帖》中“燈”等。
⑨
宋蘇轼行書《西樓蘇帖》
▼
“敖”字左側部首,應是上“土”下“方”,蘇轼作品中則多寫了一橫。且所有帶“敖”的字,如《洞庭春色·中山松醪賦》中的“熬、螯”,《赤壁賦》中的“遨”,都多寫了一橫。
蘇轼又出錯了。
⑩
宋草書《諸上座帖》
▼
黃庭堅的草書經典《諸上座帖》,有一段出錯很多,接連打上墨點。這是心虛嗎?
按照時下展覽的标準,是要靠邊站的。
⑪
宋行書《閏月帖》
▼
米芾《閏月帖》中第二列首字“孰”字“丸”部中多出一點。一點之餘,名家亦為過。後人更不能大意。
綜上所述,古人寫字也犯錯,但是錯就是錯,不要給前人以“通假”解釋,後人犯錯也不要以古人為借口,為自己開脫或尋求安慰。有錯就一定要改之。
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删!
每一次踏出勇敢的第一步,都可以期待或許會變得更好的自己,就像手中的作品一樣,每一刻心靈的感悟,或許就能在下一件作品中傾訴,成就更好的手與藝!
每次我都喊粉絲點「在看」
笑死,根本沒人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