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宋朝時期的江西

宋朝時期的江西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0 10:17:06

宋朝時期的江西(唐時人稱湖南為)1

常甯市天堂山

在湖南省常甯市北門外,有古塔一座,名曰“培元”。此塔為常甯籍安徽巡撫唐訓方所捐建。建此塔的目的,就是“固塔山之靈氣,培常甯之人文”,祈求常甯多出讀書做官的才子。目前,此塔是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朝時期的江西(唐時人稱湖南為)2

常甯市東江峽谷

據常甯縣志記載,除了培元塔外,南門外曾經還有一座塔,名曰“崇文塔”,此塔與培元塔遙相呼應,為雙子塔。崇文塔建于清嘉慶年間,後因戰亂毀之現已無存。“崇文塔”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希望科舉興盛,多出人才。

先建崇文塔,後又建培元塔,如此大費周折,原因是常甯縣在明清二代科舉不盛,人才凋零。所以,鄉裡有識之士就希望建塔來改善風水,聚集人文之氣。

宋朝時期的江西(唐時人稱湖南為)3

常甯市中田古民居

據常甯縣志記載,從隋朝開始科舉考試到清朝滅亡為止,常甯縣共出了47個進士,73個舉人。然而,光一個宋朝就考中23人,元朝也有9人,明清六百年間居然隻有區區數人而已,實在是一件怪事。

在古代,尤其在唐朝以前,湖南屬于南蠻之地,尚未大規模開發。讀書中舉考進士終究是一件稀罕的事情。唐朝末年,長沙人劉蛻喜中進士,結果還獲得荊南節度使70萬貫的獎勵。要知道荊南地區已經有近五十年沒有人考中進士了,當時的荊南地區包括今天的湖北南部和湖南的北部地區,這麼大的區域,這麼多年無人能中進士,以至于荊南地區被當時的人稱之為“天荒”之地,劉蛻中進士後,人們就把這件事稱之為“破天荒”,這就是破天荒的由來。

宋朝時期的江西(唐時人稱湖南為)4

落日下的常甯縣城

在古代,作為湖南地區經濟文化中心的長沙尚且難出幾個進士,為何到了宋朝,更偏遠更不發達的常甯縣為何在宋朝卻能湧現出23名進士呢?

許多人總是以為唐宋之間相隔遙遠,其實不然,唐宋之間雖然隔着五代十國,但是都是短命王朝,從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中間隻隔了區區53年而已。

為什麼到了宋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常甯縣也能出這麼多進士,以至于一時人文蔚起呢?筆者以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宋朝時期的江西(唐時人稱湖南為)5

新城市新風景

一、唐宋本身就是中國古代文化最興盛的時代。

唐承隋制,繼續推行科舉制度,導緻一些出身寒門的學子也有機會出人頭地,于是,一部分真正的人才被發現提拔任用,大家都看到讀書有希望有前途,導緻唐宋文化極為興盛,讀書人也不斷增多。這樣,即使是偏僻的地方小縣常甯也會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

宋朝時期的江西(唐時人稱湖南為)6

落日下的常甯湘江河風光

二、戰亂大部分在北方進行,南方比較安定适合讀書。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北方一直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是也是四戰之地,常年發生戰争,人們颠沛流離,到處遷徙。一個連安全都沒有保障的地方,那裡有心思讀書。湖南在宋代基本上沒有受到戰亂的影響,包括常甯縣也是一樣。這樣人口就不斷增多,經濟開始發展,學子們就可以安心讀書做學問了 。所以說,一個好的讀書環境真的很重要。

宋朝時期的江西(唐時人稱湖南為)7

新城建新常甯

三、常甯縣籍讀書人回鄉興辦書院,培養人才,造福桑梓。

當時,常甯縣出了幾個有名的學者,如襲蓋卿、王居仁等。他們先是師從于名師張栻,後來又高中進士,既而又在朝廷為官,最後又回歸家鄉興辦書院講學論道,大力為地方培養人才。

襲蓋卿,字夢錫,常甯縣人 。從朱熹、張栻門下潛心理學,乾道五年進士,授右正言,累遷國子監司成,年老後回歸家鄉創辦雙蹲書院。

王居仁,常甯縣人,乾道八年進士。從仕途退隐後回故鄉創辦鵝湖書院,教授學生,人稱“習隐先生”。

正是因為這些常甯籍的學者大力興辦書院,教育後生,所以常甯縣學子才不斷科舉高中及第,人才輩出。從此,常甯各地方各姓氏都紛紛興辦義學,捐資助學,成為一時之風尚。

宋朝時期的江西(唐時人稱湖南為)8

新城建新常甯

至于後來常甯縣科舉考試的沒落,還是跟戰争有關,經過元末明初的戰亂,據常甯縣志記載,明永樂年間,全縣人口僅剩五千多人而已,人都沒有了,科舉考試又從何談起呢?常甯大地上從此又換了一批從江西遷移而來的新主人,真是時過境遷,往事随風啊!

宋朝時期的江西(唐時人稱湖南為)9

常甯南門湖風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