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運行中多多少少會出現一些污泥問題。雖然這些問題不會導緻系統崩潰,但根據污泥的一些表現可以提前預知污水中存在某些問題,這樣遇到的時候也不至于亂了手腳。
沉澱池有大塊黑色污泥上浮。沉澱池有死角,局部沉積厭氧,産生CH4、CO2,氣泡附着在污泥顆粒上浮動,出水氨氮往往較高;回流比太小,污泥回流不及時導緻厭氧。解決方案:如果沉澱池有死角,系統可保持高溶解氧,從根本上解決死角結構改造;增大回流比,防止沉澱池污泥停留時間過長。
污泥沉澱後漂浮在水面上的絮條狀污泥。進水中部分成分抑制微生物,導緻部分污泥消除;進水中含有難降解物質,特别是無機物質,導緻污泥吸附後活性降低,部分污泥浮動;局部死角,導緻污泥定期浮動緻使生物膜剝落。
沉降比低,污泥濃度卻很高。污泥濃度高,可能是進水有機物濃度高引起的,也可能是排泥不足引起的,排泥不足的話會導緻污泥中無機雜質過多,看似污泥濃度高,實際有效成分不高,處理效果就差。從沉降比來看,雖然污泥濃度高,實際沉降卻比較低。
污泥解體。當進水有機負荷過低時,微生物無營養食物可食用,會導緻自身氧化,從而菌膠團的絮凝性能降低。這時,如果給予高有機負荷的污水,微生物就會打開腹部,努力進食。在沒有時間消化和新陳代謝的情況下,它們會在細胞外形成一種親水性多糖物質。此時,污泥難以壓縮沉澱,并且解體。解決方法:找出有毒物質的來源,分開收集處理,及時将事故排水引入事故池,控制進水量,确定并保持進水濃度和曝氣量,避免負荷過載或長期低負荷運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