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一個關于知識的說法是:“個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後獲得的信息。”
但是,在人們的經驗性認知中,信息很顯然并不等同于知識——“知識的五種演進層次,可以雙向演進。從噪聲中分揀出來數據轉化為信息,升級為知識,升華為智慧。這個過程是信息的管理和分類過程,讓信息從龐大無序到分類有序、各取所需。這就是一個知識管理的過程,也是一個讓信息價值升華的過程。”關于知識的層級演進可以用下圖表示
之所以要對自己所獲取的知識進行梳理,正是因為我們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将信息直接等同于知識。更糟糕的是把那些毫無價值的碎片信息當成知識,從而浪費時間和精力,進一步說就是浪費生命。
作家鮑鵬山在一篇題為《知識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的演講中,着實可以作為知識梳理的一個指引。
無論從曆史經驗還是現實壓力,我們都知道知識太重要了。但是我今天要對大家講的是,盡管知識确實重要,但知識也有局限性。
首先,知識是無限的。什麼叫知識?知識是對這個世界所有事實的認知。既然世界是無限的,那麼知識也是無限的,可悲劇的是人生是有限的。莊子曾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矣。”世界是無限的,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世界所包含的無限知識,我們的人生就會廢掉。
當知識不成體系時,它是無用的,隻是碎片。例如,曾有一家報社搞國學知識競賽,找了一批專家出了一套國學題目。題目出完後,編輯想讓我審一下。我看了5分鐘,對它的判斷就是6個字:無趣、無聊、無用。
比如,有一道題目:在中國曆史上哪一個時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全場笑)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如果你專門研究宦官,把他們的生存狀況、心理狀态及他們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影響、作用都搞明白,你将會成為一名了不起的專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這樣的知識碎片,對你一點用處都沒有。
還有一道題目:胡蘿蔔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如果你能把它變成系統的知識進行分析研究,它是有意義的。但是假如一個人并沒有這樣的意願和目标,他隻知道胡蘿蔔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這樣的知識對他不僅沒用,還可能産生負面影響。
因為他知道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答案,心裡一陣竊喜,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有才的人,并且他特别想讓别人知道這一點。于是,他天天等着别人提問,以期收獲别人的敬佩。為了等到這一天,他可能每次和朋友吃飯時都會點胡蘿蔔,(全場笑)别人吃得很香,他卻隻等着一個問題。
這根胡蘿蔔把他一輩子都拴住了。
德國哲學家尼采寫過一篇文章——《我為什麼這麼聰明》。他的結論就一句話:我之所以這麼聰明,是因為我從來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精力。
有一次我坐出租車,司機正在收聽一檔知識競賽節目。節目中,主持人放了5個音樂片段,每個片段幾秒鐘,随後提問,這5個音樂片段,有2個音樂片段屬于同一首歌,你們誰知道?一個小夥子搶答說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
緊接着第二個問題是,其中有2首歌出自同一張音樂專輯,你知道嗎?這時我緊張了,我怕他知道。他不知道,說明他還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這一輩子可能就廢了。但是沒想到他真知道。(全場笑)這時我讓司機把收音機關掉。司機吓一跳,問:“為什麼?”我說:“它在侮辱我們的智商,并且在誤導我們生命的流向。”
這就叫無用的知識,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無用的知識。比如,很多人關心某個明星喜歡的顔色是什麼,星座是什麼,結過幾次婚,又離過幾次婚。當一個人把精力花在這些地方時,他可能獲得了知識,并且在飯桌上能與人聊天,但他會變得特别瑣碎。
孔子的學生子夏曾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但是“緻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即使是胡蘿蔔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這樣的知識,你可以拿來吹吹牛,但如果你老是把認知集中在這種信息上,你的一生肯定不會有什麼成就。你用瑣碎的知識把人生變成了碎片,所以君子不為。
荀子曾提出過對知識的鑒别。他說有些知識是無聊的、無用的、無趣的,這樣的知識荀子有一個判斷,“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你知道了這個知識,并不能夠因此成為君子,你不知道這個知識也不會因此成為小人。有的知識對你的人生,一分都沒加,又何必耗費精力和時間呢?
但是在生活中,确實有不少人專心緻志、興高采烈、興趣盎然地用瑣碎的知識,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我國中醫經典《黃帝内經·素問·舉痛論》有雲:“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明代的李中梓在其《醫宗必讀·心腹諸痛》中則進一步诠釋說:“近世治痛有以諸痛屬實,痛無補法者;有以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者;有以痛随利減者,互相傳授,以為不易之法。”意思是說如果氣血暢通就不會疼痛,如果疼痛就說明氣血不通,源自人身經脈中的氣血,是周流全身,循環不息的,一旦寒氣侵入經脈,經血就會凝滞不通……脈氣不暢通,就會突然作痛。也是“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句中醫俗語的由來。
如果進一步追溯,中醫“通”的思想其實源于《周易》等早期經典。《周易》六十四卦中有泰卦和否卦,泰卦之所以吉是因為“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否卦之所以兇是因為“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所以《周易》倡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筆者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引述相關經典,正是因為我們所積累的各種各樣的知識,也需要通過梳理,讓其“脈絡”通暢,否則,就有可能成為“一團亂麻”,不說“通”與“不通”,可能根本就“氣息全無”。
我們知道,對于某一單個知識點而言,最初可能發端于某一具體的場景或者事件。比如,前一節所提及的“知識量級”及“廣度、高度、深度”等概念,可以非常确定地說,起初這些概念并非來自知識管理這一領域。但是,當我們借用到這一領域時,恰恰能夠生動形象地表達出知識管理過程中的某些環節和重要節點所傳遞的意思——這種遷移運用的結果就是依賴于對知識進行有效梳理的過程。
所以,對于知識管理的全過程而言,經過前面設計、積累之後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建立梳理的意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全方位的知識脈絡的梳理。
具體來說,對知識脈絡的梳理就是在第一環節設計好的知識地圖基礎上,采用标簽方式,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
第一,學會過濾那些無法進一步升華的信息碎片。
第二,學會将不同的信息進行交互,發現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并提煉、升華為能夠做出分析、判斷的認知。
第三,學會将知識點從原生場景中抽離出來,并嘗試遷移、嫁接到其他更多的場景,擴展知識點的價值。
吾生有涯知無涯,學會梳理自有他;
信息碎片需過濾,彼此交互再升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