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人是什麼心态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人是什麼心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9:41:56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隻餘歸途。

2016年7月,年逾65歲的作家畢淑敏登上北極點。站在浮冰之上,閉目冥想的瞬間,畢淑敏看到離世多年的父母。人生如逆旅,一路都在錯過,年少時往往對父母的關懷不屑一顧,等到成年,好不容易懂得個中滋味,卻失去了回應的機會。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有些遺憾,一旦錯過,将是時間永遠無法撫平的。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和父母時而是血脈相連的至親,時而又像是天生的仇敵,一言不合就互吼,甚至落到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其實,我們本可以有更好的時機去明白這一切,但我們總是在矛盾與争執中錯過。

日本心理學家、哲學家岸見一郎,在新書《請你迷失在我身旁》中寫道:我不在乎你記憶力出現的橡皮擦,我隻在乎從現在開始的每個當下。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人是什麼心态(子欲養而親不在)1

01 我們選擇不了父母,隻能共度人生

世界上從來不存在絕對的公平。無論父母健康與否、年輕或衰老,我們能做的,隻是接受現實,盡量陪伴他們走過漫長且坎坷的人生,走完一段又一段彌足珍貴的回憶。

岸見一郎的父親在82歲那年,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年癡呆症。疾病擊垮了曾經完美的父親,他逐漸忘記家庭,忘記過去的一切,甚至喪失獨自生活的能力。

這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同樣打亂了岸見一郎的工作與生活。為了照護父親,他和父親重新住在一起。他驚訝地發現,生病的父親與從前判若兩人,時常語出驚人。不變的是,即便因失去記憶而性情大變,但父親心裡始終惦念着他。

在剛剛接受托管機構的短期托管時,岸見一郎的父親有次在半夜醒來,不記得自己在哪裡,于是詢問工作人員,在得知需要留宿後,他竟然喊叫起來,“兒子在家等我,我要回家!”疾病可以抹去他的記憶,卻無法清除他對兒子的挂念。

中國人常說,養兒防老。可是,有多少家長養育孩子的目的,完完全全是為了将來孩子能夠給予自己相應的回報呢?

退一萬步講,照顧年邁的父母,不應該成為子女回報父母的手段和方法,子女也未必能夠以父母滿意的方式去照顧他們。即便子女能夠采用完美無缺的方式來照顧父母,也無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養育孩子投入的情感與精力,永遠無法用精準的數據加以衡量。

孩子,是父母的延續。父母對孩子始終抱有期待,而孩子卻無法完全實現父母的期待。作為子女,我們能做的,隻是盡自己所能做到對父母的照顧,做好分内之事。

迫于現實和生活的壓力,在照顧年邁父母的事情上,我們或許無法做到盡善盡美,但能夠做到問心無愧,已然足夠了。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人是什麼心态(子欲養而親不在)2

02 不要讓年邁的父母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時光如白駒過隙,匆匆而已。我們常常感慨,時間過得太快,還來不及做好準備,便被一腳踹進現實的洪流裡。成家立業、賺錢養家,接踵而至的生活壓力讓我們學會接受忙碌的工作,卻令我們逐漸忽視了身邊正在迅速老去的父母。

衰老,常常成為疾病趁虛而入的契機。不得不承認,忙碌的我們往往在父母患病的時候,才有時間去重新了解、陪伴他們,去珍惜和他們相處的點滴時光。

岸見一郎的母親剛去世時,他和父親的關系幾近冰點。如果有旁人在,他尚且能壓制住内心的怒火,不與父親發生争吵。可一旦父子倆單獨相處,那氣氛便總是很沉重,有時還會爆發沖突。

父子關系的緩和點,是在岸見一郎的父親患老年癡呆的前十年。那時,父親曾經打電話給岸見一郎,希望兒子抽出時間給他做心理輔導。每月一次的見面談話,僅僅隻是坐在那裡,安靜地聽父親說說話,也讓過去一見面就劍拔弩張的父子關系在悄悄地發生改善。

82歲那年老父親确診老年癡呆,岸見一郎不得不将父親接到身邊照顧。疾病來得太突然,以至于他還沒有做好準備,就匆匆開始與父親同居的新生活。

漸漸地,岸見一郎發現,父親的遺忘是有選擇性的。母親的離世,是父親無法承受之輕。失去至愛的巨大痛苦,令他心如刀絞。于是他忘記了母親的離開,也從記憶裡徹底抹去了母親這個人。

病痛折磨父親的身體,同時也用另一種方式纾解父親的疼痛。

無論父母發生什麼狀況、變成什麼模樣,作為兒女,我們隻能選擇接受、默默地守護他們。如果一味停留在追根溯源,想要搞清楚為什麼會這樣,或許永遠也找不到那個完全正确的準确答案。

與其耗費時間在苦苦追溯上,倒不如多花點時間,為當下的他們多做點事情。别等到真的失去了,才來悔不當初,那時已經于事無補了。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人是什麼心态(子欲養而親不在)3

03 踩下争執的刹車鍵,原諒不完美的彼此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世上并不存在完美的父母,更不存在完美的孩子。父母對孩子存在高期待,總是把真實的孩子想象成完美的孩子。實際上,完美孩子僅僅存在于想象之中,現實生活中幾乎不可能存在。

在孩子眼中,看似無所不能的父母反而更趨近于完美。那是因為,生活常常賦予父母們更多的磨難與閱曆,這種在時間中沉澱出的能力,讓孩子從内心深處崇拜父母。

日本小說家北杜夫的父親齋藤茂吉,是著名的日本短歌詩人。北杜夫崇拜父親的才華,高中時還模仿過他的短歌,寫下很是幼稚的作品。随着時間的流逝,齋藤茂吉在不斷地衰老,他散步時依然随身攜帶手賬,寫下一閃而過的靈感。

北杜夫偷偷翻閱過父親的手賬本,發現上面寫滿短歌,他為父親旺盛的創作力慶幸之餘,也不免感到失落,父親所寫的短歌不再如從前一般驚豔了。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人是什麼心态(子欲養而親不在)4

岸見一郎說,我們照顧父母時,隻能看着真實的父母,不要想着過去完美的父母,否則會一直給真實的父母減分。如果父母曾經是很優秀的人,那麼子女往往更難接受他們年老時與曾經的差距。

衰老和疾病,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即便我們不願意面對,但依然改變不了事實——曾經為我們遮風擋雨的父母終将老去,不再如從前一般堅強,或許在疾病的折磨下,還會變得脆弱、需要人照顧。

不管怎樣,我們都要學着去接受當下那個衰老、需要陪伴和關懷的父母,也許隻是靜靜地陪伴在身邊,以彼此真實的模樣相處,就足以跨越性格、代溝、經曆帶來的代溝,告慰那顆孤獨的心。

願子欲養而親猶在,更願天下父母老去時不孤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