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之間也不全是親密。至少我對母親是有怨怼的。
我常常想,如果她能多給予我一點關愛,我今天的性格就不會這麼孤僻,不合群;如果她的脾氣能好一點,不要對我們動辄責罵,我今天一定會自信一點;如果她能開明一點,不要一味固執己見,反對我的所有嘗試,我今天的成就會更大一些;
如果她有文化一點,不要一談到新事物就視同洪水猛獸,拒絕嘗試,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多矛盾;
如果她不那麼重男輕女,也不會把兒子養成現在好吃懶做,遊手好閑的樣子;如果她能像别的母親那樣,全然信任與關愛自己的孩子,那該多好;
如果……
現在回想起童年,更多的是壓抑,委屈,無奈。在青春期遇上更年期的那幾年,更是特别難過,時常被罵得一個人躲起來哭得一塌糊塗。
那時,最大的願望是快點長大,好早點遠離這個沒有溫暖的家。
但事與願違,畢業後我又回到了家鄉,還是在父母的身邊生活。還是常常忍受責怪與委屈。
我最不能忍受的一點是,在我母親的心中,母親對孩子的愛都是“明碼标價”的。她最常說的一句話是“父母辛辛苦苦把你們養大,送你們去讀書,你們不是應該有所回報嗎?”
她有記賬的習慣,所有的一切都記得清清楚楚。老大的夥食費是多少,實際給了多少;老二買了什麼補品,老三給了多少錢等等。
就連親戚家的孩子,她曾幫襯過誰,誰長大後知感恩,給了多少回報等,她也記得明明白白。
有一年過年的時候,她第一次把幾大本厚厚的賬本拿出來,讓我們幾姊妹仔細核對的時候,我們都震驚了,然後心裡堵得慌。
我不明白,這些需要記得這麼清楚嗎,在母親的心中,兒女們對父母的回報,都隻是冷冰冰的數字,都隻能用金錢來衡量?
這就是我的母親。
我雖然在家裡住的時間最長,但或許是“眼見心煩”的緣故,我和母親的關系也最淡。
我以為也就這樣了。直到某一天,忽然發覺母親老了。
頭上的白發越來越多,臉上的皺紋越來越密。
那一天,母親開小三輪出去,不小心摔了一跤,拍片時發現有兩處骨折,且是舊傷。原來的骨折沒得到修複,如今這一摔是觸動舊傷。醫生說要好生養着,如果再摔一次,很可能會卧床不起。
看到母親連起床都那樣艱難,痛得直冒冷汗的樣子,我們自然是什麼都不讓她幹了。
我和妹妹接過了母親的“日常工作”,買菜煮飯。
妹妹才做了幾天,就崩潰了。她說感覺每天都被困在廚房,都沒有自己的時間了。每天早上8點送孩子上學,然後去買菜,要花一個小時左右。回來沒多久又開始備菜,做飯,吃完都一點了。下午四點多又要開始洗菜做飯洗碗,忙完又七點多了……
哪怕動作再麻利,做的菜再少,一頓下來要也兩個小時左右。這對于我們這種平時習慣了母親煮飯的人來說,實在是筋疲力盡。
我們煮幾天都覺得辛苦,而母親,卻煮了一輩子的飯啊。但她卻從來都沒有抱怨過半句苦與累。
如果沒有對家庭的愛與責任,怎麼會有人甘心将一輩子的時間耗費在柴米油鹽裡?
我開始嘗試理解母親。
從小鄉村出來的她,沒有多少文化,卻嫁給了一個知識份子。父親高中畢業還在黨校進修過醫學。為了父親,為了孩子,她放棄了自己的工作,煮飯做家務帶孩子,打理家裡的一切,從來都是井井有條。
她吃苦耐勞。種植飼養不在話下,挑擔搬擡也從不嬌氣。
她勤儉節約。不會多花一分錢,不肯浪費一粒米。給她買衣服,她總要最便宜的,要她倒掉的隔夜飯菜,她總是留着第二天自己吃……
她個子小嗓門大,人情往來最是通透。連父親的親戚朋友都歎服。
作為母親,她也許有不少缺點,但她已經盡力做到了最好。
幾十年來,她基本沒有過自己的生活。她為這個家,奉獻了一生。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一書中說,别跟潑冷水型的父母講道理或者嘗試說服他們,多認可他們的感受,給予理解與體諒。
我想,我對于母親太過于苛求了。在母親的心裡,我也未必是一個合格的女兒。母親那一代人,自然有她的局限。而她,已經盡她的能力做到了最好。
她習慣“記賬”,和外婆也喜歡“記賬”有關,她對我關愛不夠,是因為孩子多照顧不過來……
況且,她和父親,在當時“吃”的問題尚且不解決的情況下,還能堅持送我們去讀書,已經是超越于他們的時代了。
母親養育了我們五個孩子,一輩子省吃儉用,一直沒有享過什麼福。如今兒女已長大,唯願母親平安喜樂,福壽綿長。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