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快,救命!救命!”8月17日,烈日正炎,長沙市第四醫院濱水新城院區急危重症醫學部搶救室推進來一位男性患者。
據患者家屬介紹,患者張先生在某建築工地戶外作業時,不慎暈倒在地,被工友發現時神志不清,呼之不應,身旁有嘔吐物等,工友立即撥打120救治。120急救醫生接診時,發現患者體溫高達42.0℃以上,考慮為中暑。
院前急救醫生一邊在120救護車上緊急給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冰水降溫等治療,一邊電話聯系濱水新城院區急診搶救室,做好搶救相關準備。
入院時,醫務人員測其體溫“爆表”,急危重症醫學部主任桂培根帶領團隊查看患者病情後,立即為患者實施物理降溫并予以相關治療,同時叮囑管床醫生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便于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在醫務人員的精心救治下,該患者1小時内體溫降至38.5℃,其生命體征逐漸平穩,神志開始清醒……參與搶救的醫務人員終于歇了一口氣。
同一天下午,陳先生在某工地施工時,突然暈倒,呼之不應,四肢抽搐伴有嘔吐。工友見狀,緊急将其送入醫院濱水新城院區急危重症醫學部搶救。
桂培根教授帶領團隊對患者予以降溫、補液、髒器功能支持等搶救治療。最終,陳先生體溫降至正常,意識恢複,對桂主任及醫務人員表示了由衷的感謝。
桂培根介紹,持續高溫天氣,中暑病例較多。中暑是由熱損傷因素作用于機體引起的一種嚴重疾病,尤其是熱射病,具有很高的緻死率。中暑按發病機制可以分為勞力性中暑與生活性中暑。前者多見于年輕人(如運動愛好者、戶外作業人員等)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進行高強度訓練或從事重體力勞動而發病。生活性中暑,則是沒有進行劇烈體力勞動,但由于環境溫度增高,患者沒有采取适當的降溫與通風措施而發病,多見于年老體弱或有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臨床可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如昏迷、抽搐、谵妄等),伴有體溫升高,并可導緻多器官功能障礙。對于中暑的治療,盡早快速降溫是關鍵,于2小時内盡快将體溫降至38.5℃以下是降低中暑患者死亡率最重要的治療目标。
據悉,為實現中暑患者盡快降溫,進一步提高中暑患者綜合救治水平,濱水新城院區急危重症醫學部在120救護車上添置了噴水槍、冰水和風扇等降溫設施用品,能夠對中暑患者現場第一時間啟動降溫治療。同時,搶救室購置了水浴床,并組織科室醫務人員對中暑的急診救治進行專題學習培訓與反複演練,建立了“院前-120-急診”全程無縫銜接救治體系。
桂培根提醒廣大市民,中暑重在預防,市民朋友應盡量避免中午等高溫時間段戶外活動或作業,注意防曬,多飲水,避免脫水。家中可備藿香正氣水、十滴水等清熱解暑藥品。避免兒童單獨在汽車内或狹小空間内。
對于夏日戶外高溫作業懷疑中暑的患者,身邊的同事和親友應高度重視,立即幫助其脫離高溫環境,積極有效降溫,同時迅速撥打120送醫院診治,以确保患者安全。
潇湘晨報記者梅玫 通訊員許慧 陳路佳
來源: 潇湘晨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