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一個秦風秦韻的古城,八百裡秦川。這裡有着深厚悠久的曆史文化,也有着不少的特色小吃和風俗習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陝西,來了解了解這些特色的文化。就說說陝西的“八大怪”吧。
一、面條擀的像褲帶
“扯面寬得像褲帶”。扯面也叫biang--biang面,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要在古老的漢語字典中才能查到。而且這個字還不大好寫,有些像繁體字。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biang--biang面和通常我們吃的扯面還是有一定區别的。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币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松松的。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曆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油潑辣子一道菜
至于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隻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肴。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挂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着紅、聞着香、吃着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馍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吃着燎乍咧(好極了、爽呆了)!”
四、老碗象盆分不開
陝西人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産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莊前、樹下,男人們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馍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着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五、老婆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電影或電視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着(頂着)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裡所說的和你在電影裡看到的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産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六、家家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随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幹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裡,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衆多,住宅緊張,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曆史。
七、姑娘一般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于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這個另有一說:闆凳不坐蹲起來
由于農村的男同志吃完了飯就要下地幹活,為了方便起見,便合夥蹲在地上吃飯。吃完了就走,也不用收拾凳子了。
八、秦腔大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衆膽子要大,以免吓壞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