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藝術是情感的升華

藝術是情感的升華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09:05:05

藝術是情感的升華?作者:蘇米爾 仲呈祥,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藝術是情感的升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藝術是情感的升華(追求審美升華的青春書寫)1

藝術是情感的升華

作者:蘇米爾 仲呈祥

由劉惠甯、李少飛執導的電視劇《少年派2》于2022年暑期檔在湖南衛視、芒果平台播出。《少年派2》以大學畢業在即的四名青年人林妙妙、錢三一、鄧小琪、江天昊在青春道路上的憧憬、彷徨、挫折、奮起為叙事主線,林妙妙的父母林大為、王勝男夫婦重新擇業、創業之“重走青春路”的人生探索為叙事副線,雙線交織,還涉及諸多代際沖突、家庭矛盾的審美表達。創作者力圖以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結合的創作精神編織起一幅當代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的全景畫卷。

文藝作品培根鑄魂,既需要青春表達,赢得受衆歡迎,也必須引領社會風尚。青春叙事對青年受衆情感共鳴性較強,也容易滿足“最大公約數”受衆的精神娛樂需求。《少年派2》主題歌中“擁抱這世界的美麗,去尋找前方的自己”兩句歌詞,可以視為作品的主旨凝練。但是,在擁抱世界美麗、尋找自己價值的青春途上,絕非僅有莺歌燕舞、花團錦簇,現實中通往美好憧憬的道路往往布滿荊棘。青年人遭遇坎坷,應當如何直面人生,從而攻堅克難,開拓未來?《少年派2》不僅滿足了大衆對于青春年華、歲月美好的想象,也在引領廣大青少年受衆思考諸多嚴峻現實問題,在《少年派2》實現“兩個結合”的道路上,其審美創作的成功經驗體現了從“事之法天”到“定之勝天”再到“心之通天”的可貴的自覺追求。

一是“事之法天”。這是錢锺書先生在《談藝錄》中對文藝作品美學品位所界定的基本層次,即求真。這需要創作者以現實主義筆觸深紮社會生活的沃土,在宏闊的曆史與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養分。《少年派2》并非隻展現了青春的絢麗多彩,以此來營造忘卻現實的虛幻烏托邦,而是敢于直面現實人生的種種困境,試圖以影像方式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和力量。《少年派2》第一集就出現了一些青年人面臨的兩大困境“焦慮”與“内卷”。作品開篇,身處異國他鄉、長期焦慮而身患抑郁症的錢三一,絕望地走向湖水深處,幸得燕虞迪拼命将其救出。另一邊,則是通過戲劇沖突的設計來凸顯青年人大學畢業後競争激烈的“内卷”現象:林妙妙臨近畢業時既違母命守己願沒有參加考研,又遭人設陷丢掉了留在電視台的工作機會;江天昊再次創業失敗,隻能轉讓餐館;一心渴望在大城市開創演藝生涯的鄧小琪亦面試失敗,隻能聽從母親安排而回到江州老家。這些沖突的設計絕非空中樓閣,而是對現實中許多青年人精神焦慮、社會競争壓力較大等真實問題的提煉與創設,因此,更容易引起廣大青少年的關注與共鳴。“事之法天”這個層面的“求真”絕非自然主義的摹寫,而是通過對現象共性與角色個性相融合,實現典型塑造。譬如,該劇女性形象塑造富有時代的典型特征。王勝男這一形象人如其名,巾帼不讓須眉,曾因丈夫林大為換工作沒有與自己商議而毅然離婚,在子女教育問題上相較于林大為則處于主導地位,這是當代女性權利意識提升在家庭觀上的映射。同樣,鄧小琪毅然選擇能夠為自己帶來更高精神價值的話劇表演,這體現出當代青年女性在職業觀上自主性之強化。當然,由“事之法天”滿足受衆對真實感的共鳴還隻是文藝作品審美的基本層次。

二是“定之勝天”。根據錢锺書先生的觀點,在“事之法天”的基礎上,審美創造應當追求“定之勝天”,即對“事之法天”呈現出的真實生活現象百态進行審美褒貶,進行道德是非評判以求其善。這是在滿足受衆需求、獲得情緒共鳴的同時,對大衆的一種精神引領。在《少年派2》中,就林妙妙作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探索而言,從她在“藍海風波”中受到惡性競争者的利用,到“花膠事件”中沉着冷靜地調查出“差評師”真相,這些情節既是對企業惡性競争、網絡暴力現象的批判,也是對一名青年新聞從業者曲折式前進道路求善的表達。值得一提的是,《少年派2》的網台聯動播出增強了受衆的參與程度。尤其是在芒果平台上,當作品情節發展到林妙妙在實習中遭人陷害,在情感上遇人不淑時,屏幕前的受衆以發送彈幕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人物遭遇的擔憂,以及對職場、情感中醜惡行為的批判。這是受衆通過沉浸于故事世界而生發的真實感受,這種感受通過彈幕而彙集,形成了與故事線索并行的“彈幕線索”,這條網絡傳播獨特的“線索”與劇中人物的情感、命運形成共振。于是網絡平台這一方虛拟的“客廳”成為一座受衆表達道德評判的天然論壇,這使得“定之勝天”的美醜褒貶、善惡評判在大衆的高度參與中更具傳播力和影響力。

三是“心之通天”。在“事之法天”之求真和“定之勝天” 之求善的基礎上,還應追求“心之通天”,即求美,這是創作者的主觀審美理想與客體世界心物一體、天人合一乃至萬有相通的臻境。文藝作品不僅要求真、向善,還要審美。從孔子論述文藝的社會功能時将“興觀群怨”中的“興”置于首位,到清代王夫之對藝術與非藝術界限之“或可以興,或不可以興,其樞機在此”的闡釋,都強調了審美“感興”是文藝作品發揮社會認知、教化、組織、疏導功能的先決條件。熒屏創作需要“立象以盡意”,借助流動的審美意象使受衆獲得審美“感興”,方能實現好文藝的社會職能。在《少年派2》中,鄧小琪排演的《浮士德》作為世界戲劇史上的經典之作,講述了浮士德在理性沖動與感性沖動交鋒下探索人生意義與社會理想的傳奇故事。戲劇中浮士德的人生探索正是對《少年派2》中四個青年人和林大為夫婦等芸芸衆生人生探索的哲理化隐喻,戲中戲的設置增添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虛實相生之美。林大為與王勝男為身患絕症的劉工和其他患者舉辦文藝活動,這本身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優秀品格,也折射出人物身上敬畏生命、美善相濟的精神光芒。醫院往往是文藝作品中一方特殊的叙事空間,這裡上演的生離死别更能激起人物對于生命價值的深度思考。劇中劉工為畫展準備的“四季”,正是對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審美化隐喻。劉工沒有完成畫作便溘然長逝,使王勝男深受觸動,決定繼續為患者們舉辦文藝活動,激發他們治療疾病的信心與生命的活力。在“四季”畫展策劃中,劇中人物的思想獲得了淨化,屏幕前受衆也得到了啟迪。這便是一種人生的成長,而屏幕内外的審美共振完成了一次關于生命與成長的美學托舉。熒屏由此而營造出一種萬有相通的高遠的人生意境。

正是由于《少年派2》努力自覺地實現兩個“結合”,有着更高層次的美學追求,我們也因此對《少年派》抱有更多期待。《少年派2》如果能夠強化“家國一體化叙事”,至少将某個青年人形象的個人追求與國家使命實現更緊密的結合,也許能夠更好地夯實作品的曆史感與厚重感。從曆史經驗來講,那些能夠經受住觀衆與時間雙重檢驗的“青春”影像,在抒寫個人心靈史的同時,都折射出了那個時代的國家曆史變遷。前幾年堪稱“現象級”的熒屏佳作《大江大河》《希望的大地》講述了古老的中國大地被改革春風再次喚醒之際,上世紀80年代的青年群體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乘風破浪、披荊斬棘的人生經曆。今天的青年人依然能夠在這些影像中獲得曆史的青春回響。我們期待《少年派》系列未來以青春的姿态為時代立傳、為曆史存真、為社會明德,從而更好地發揮出新時代青春題材文藝作品以文化人、以藝通心、以美塑像的職能。

(作者蘇米爾系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仲呈祥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來源: 文藝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