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發展遇到的新挑戰交織疊加、超出預期。我國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紮實推進“六穩”“六保”,經濟持續穩定恢複,“十四五”開局起步展現了新氣象,見到了新成效。
守住“保”的底線
1.5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市場主體總量已突破1.5億戶。近年來,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内外形勢,黨中央鮮明提出“六穩”“六保”政策取向,把保市場主體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力支持了市場主體健康發展。
穩增長、保就業,重在保市場主體特别是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今年以來,受疫情多地散發、嚴重洪澇災害、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電力煤炭供應一度緊張等多重挑戰影響,中小企業成本壓力加大,經營困難加劇。對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多次部署加大對市場主體特别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釋放出清晰有力的政策信号。
進一步推進減稅降費、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做好保供穩價、加強用電保障、支持企業穩崗擴崗、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着力擴大市場需求……一系列政策圍繞着市場主體轉,助企纾困與激發活力并舉,既利當前、又惠長遠,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打出政策“組合拳”。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減稅降費9101億元,超九成企業對惠企減負政策感到滿意。
在“六穩”“六保”中,就業均排在首位。今年我國在制定宏觀政策時,繼續堅持強化就業優先戰略。前10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33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務。10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9%,比上年同期下降0.4個百分點。
“就業目标提前完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們保住了市場主體。‘六穩’‘六保’工作目标的完成,确保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
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看來,“六穩”“六保”的目标内涵與去年相比有所變化。去年的指向很明确,主要通過抓好疫情防控和複工複産來實現“六穩”“六保”,并采取了相應的超常規政策。
今年,“六穩”“六保”依然是重要政策目标,實施方式則從超常規逐漸轉向常态化手段,主要通過推動經濟持續複蘇來實現,總體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室主任郭麗岩認為,得益于一系列保市場主體的精準纾困措施,我國各類企業展現出蓬勃生機和強大韌性。市場主體規模不斷壯大,投資信心和意願進一步增強。
築牢“穩”的基礎
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今年以來,我國宏觀政策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提升前瞻性、精準性、有效性,強化政策協調配合和預期引導,經濟在爬坡過坎中持續健康發展。
經濟增長穩中有升。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國内生産總值同比增長9.8%,高于6%以上的預期目标;兩年平均增長5.2%。
産業發展穩中向好。從農業看,全國糧食産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從工業看,主要行業生産較快增長,10月份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2個行業增速較上月回升。從服務業看,随着國内疫情防控形勢向好,餐飲、住宿、文旅等服務行業相繼複蘇。
需求恢複韌性顯現。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9%,連續兩個月回升。産業升級發展、民生投入增加、“十四五”重大工程項目開工建設,支撐投資平穩增長。
民生保障有效有力。今年前10個月我國物價表現溫和,經濟持續恢複、就業穩中向好,為居民收入恢複性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郭麗岩表示,今年以來,“六穩”“六保”措施進一步落地見效,着力打通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堵點卡點,加快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凝聚“進”的力量
“天問一号”探測器着陸火星、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華龍一号”自主三代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行、百萬千瓦級水電機組并網發電……2021年,科技創新深入推進,新業态新模式持續活躍,産業升級穩步推進,綠色智能産品加速增長。中國經濟在“穩”和“保”的基礎上積極進取,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溫彬分析認為,由于内外部環境變化和基數原因,明年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為确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需要加大跨周期調節力度,“六穩”“六保”仍将是明年宏觀政策繼續關注的方向。比如,财稅政策方面,進一步針對小微企業進行結構性減稅降費;金融政策方面,在穩健的貨币政策下,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持續加大結構性支持力度。
“穩”和“保”的基礎上,如何更好地“進”?劉元春表示,未來要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的平衡,特别是要在經濟穩步複蘇的基礎上,進一步培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這就需要在穩增長與促改革、調結構、控風險之間有新的平衡,在短期穩定政策與中長期增長潛力提升上尋找到一系列相契合的新工具和新項目,比如加大對新基建、重大高新技術、創新驅動的布局和投資,加大綠色投資的力度,加快項目落實的節奏。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繼續全面落實好‘六穩’‘六保’,才能使國民經濟體系運行的整體效能進一步提升。”郭麗岩表示,要堅定地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促進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打通供需循環,增強跨周期調控的預見性和精準度,科學制定應急處置預案,确保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礦産安全,确保我國經濟基本盤更加紮實穩固,在驚濤駭浪中行穩緻遠。
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熊 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