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季羨林不完滿的人生

季羨林不完滿的人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11:24:58

季羨林不完滿的人生(季羨林孤獨到深處)1

初中課本上那篇範仲淹《嶽陽樓記》現在回憶起來都格外深刻,老師會檢查每一個人的全文背誦,還會提問對文章中名句的理解,年幼時并不理解書中這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義,甚至覺得很少有人能達到這樣一種境界,直到合上《孤獨到深處》的最後一頁,才發現季羨林先生正是如此,在風雨波折,潮起潮落的人生曆程中,始終保持着這樣純粹、豁達、淡然的心态。

《孤獨到深處》是季羨林先生的散文精選,收錄35篇季式經典好文,季羨林以純真樸素的筆觸描寫一生經曆的人事物,寫成長和生活,寫對天地萬物的情感,對生活萬物的感觸。在季羨林先生筆下,家中的老婦人王媽,街邊的兩個乞丐,門前的一條老狗,路邊的一從花徑,都被賦予生命的智慧,由物及人,也讓我們看到一個活得坦蕩、清醒、自在的季羨林。

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在這個美好而又時常充滿遺憾的世界裡,孤獨會伴随每個人的一生。我記憶之中的季羨林先生,是博古通今,集才情、名望、著作于一身,風光無限的大師,但《孤獨到深處》這本書卻帶我認識了一位“普通人”季羨林,從他的生活細節之處見證他在面對孤獨時的從容安甯,在字裡行間感受他平淡而真摯的人生感悟,讓每一個獨行者明白孤獨是生命最好的饋贈,從孤獨中獲得生命的歡喜。

季羨林不完滿的人生(季羨林孤獨到深處)2

01踽踽獨行,在孤獨中體會人生百味

電影《一代宗師》中說武學分為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縱觀季羨林先生的一生,同樣也可以概括為這三個曆程。季羨林先生經曆世事蒼黃,品味孤寂聊賴,在繁華落盡之處回首,是閑看庭前花開花落的從容自在。

所謂見自己,是明心見性,自我修煉,不斷挖掘内心真正所求。季先生幼時離家被寄養在叔父家,念母思鄉,身在異地,總有說不出的苦楚在。但看似寂寞的季羨林并沒有多少所謂孤獨的痕迹,幼時發奮苦讀,寄情于學業,攻讀不辍,大量種類不同書籍的閱讀,讓季羨林先生精神世界十分富足,即使事态萬物皆苦,也不為外物所擾。

所謂見天地,是修正自我認知,領略天與地,找到自己的局限後有所突破。不滿足于畢業後的‘低學曆’與處境,季羨林先生遠赴重洋,留學德國,繼續深造的旅途中,因二戰的緣故被迫與祖國斷了許久的聯系,這種經曆未嘗不讓他更習慣獨處。以凡俗思慮,漫漫長夜遠離親友、遠離鄉土、遠離祖國,很難不會生出落寞沮喪之感,可季先生卻能在《留德十年》中寫出:走在一條開滿桃花的路上,雲蒸霞蔚,前途似錦。這樣明媚的句子,激勵自己也告誡後來人,縱使同路無人,也有一片桃花陪我,這是何等的灑脫。

所謂見衆生,是強大柔軟的内心,怡然自樂,甯靜而緻遠。季羨林先生幾經輾轉回到祖國,又因為解放戰争正在激烈進行,鐵路中斷,有家難歸。即使在榻榻米和辦公桌上休息,最盼望的卻是有一席天地,有一方書桌,有書籍可讀。雖無法回到故鄉,但心靈有栖息之地。古人常說,吾心安處是吾鄉,而心安,則需向内求才是。

孤獨者唯有自渡才能過得灑脫,季羨林先生曾說:我們的出生是被動的,家庭背景無法選擇,成長環境也是被安排好的,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不斷充實自己,在孤獨中成長,吸取黑夜中平和幽靜的力量。

季羨林不完滿的人生(季羨林孤獨到深處)3

02一花一世界,從孤獨中發現生活的美妙

當我們因為生活的平淡而感到枯燥,為情感的無所寄托而感到孤獨時,會産生人生就是寂寞無趣的想法。其實,生活并非如此,季羨林先生在《我的女房東》中給了我們答案,内心充盈就能從細微之處發現生命的美好。

“鋪好床以後,她就站在那裡,同我閑聊。她把一天的經曆,原原本本,詳詳細細,都向我“彙報”。她見了什麼人,買了什麼東西,碰到了什麼事情,到過什麼地方,一一細說。有時還繪聲繪形,說得眉飛色舞。我無話可答,隻能洗耳恭聽。”當季羨林先生靜靜地聽着女房東每天經曆時,不僅沒有覺得瑣碎,反而認為十分有趣因為生活就在點滴細節裡,在早起準備早餐裡、在收拾家中的角落、在每天遇見的人裡,這也是季羨林先生身上豁達開闊的大智慧的表現。

季羨林先生在《幽徑悲劇》中寫那株古藤蘿,春來秋去,即使眼前無藤蘿,卻也能感受到陣陣幽香,顧而樂之。先生的文字清新自然,卻又意味深長,從他的話語中我們體味生活的本真,找到契合自己的那些事物,去發現生活中的趣味,挖掘屬于自己的快樂。季羨林先生自嘲自己是個感情太多的人,經常會為一些小花草,小動物惹起萬斛閑愁,甘為一花一木而流淚,為一棵古藤的滅亡而痛苦,這并不是悲秋傷春,而是與一花一木的情感交流,有的人選擇追名逐利,丢掉本心,有的人則會因花木喜樂,保持純真。季羨林先生看盡世相,卻不庸人自擾,而是看開看淡,熱愛生活,對萬物溫柔,發現身邊一花一木的變化,察覺到身邊微小世界并為之感動。

忙于生計,奔波勞累的我們是否停下過腳步,為一花一木駐足,是否願意敞開心扉,傾聽一個人的故事。當我們感到孤獨時,并不是因為沒有人陪伴,而是因為我們封閉自己,不願去發現萬物的可愛之處。季羨林先生告訴我們,當我們心懷陽光的時候,這個世界的大門也将為我們敞開。當我們學會感知生活,享受生活時,面對生活中的幸和不幸,都能坦然處之。正是因為季羨林熱愛生活,研磨孤獨,在孤獨獲得自在,才會去經曆,去體驗,去沉澱這些美好的瞬間,從而保持生命的活力。

季羨林不完滿的人生(季羨林孤獨到深處)4

03 不憂不懼,從孤獨中獲得人生的歡喜

孤獨是種常态嗎?可能的确如此,如果非要将人生的組成用占用時間的多寡來分個次序,最多的時候一定是一個人的時候。所以越是四下無人,越是靜谧無聲,越能考驗一個人的定力與悟性,也越能看出一個人的通達與豁然。

林清玄愛稱孤獨是種大自在,他說一個人的心如果澄淨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 三毛讨論起孤獨來,會說那是因為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裡的參與,所以才令其失去了美感;蔣勳更是直言,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還有《百年孤獨》裡永遠讓人印象深刻的句子:一個幸福晚年的秘訣不是别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議。

季羨林不完滿的人生(季羨林孤獨到深處)5

為人天真,處世通透的季羨林先生,他一生遵守己心,與貓為伴,醉心學問,不為外物所擾,淡然自在。這便是體面的生活,當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亘古的旅途,每個階段都曾與孤獨相伴,接受孤獨也是我們一生需要學習的功課,不亂其心,不畏前行,就不會受孤獨影響,庸人自擾,顧影自憐。

先生在《孤獨到深處》裡談成長,談生活,談行走,談寂寞。其實都在談生命本身的意義,記得季羨林離開人世的兩年後,作家張曼菱發文懷念。她提起一處細節,說有一次她去301醫院看望季老,季老對她提起《浮生六記》,說:“那一部是貴在心靈之自由的記錄,寫布衣寒窗的風月往事......所謂的‘浮生’,不隻是說生命的短促,更是指着生命不系于任何龐然重物。生命處于自在自為的狀态。自由的渺小,渺小的自由,卻昭示了生命本質上的尊嚴。”

還是該于大天地中為自己劃出一個小世界,在那個小世界中沒有别人,隻有自己。也隻有那時,你才願意去思考生命之于天地的孤獨,個人之于時光的渺小,你也才會在這孤獨與渺小之中明白,心之自由是件多麼寶貴又溫暖的存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