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觀世音菩薩的境界

觀世音菩薩的境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4:02:02

觀世音菩薩的境界(帶你了解觀世音菩薩)1


譯名

觀世音菩薩,是一位悲心懇切,覺照圓明,尋聲救苦,随類應現,并與娑婆世界因緣最深的等覺大士。

以處處展現“于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衆生”的大悲精神著稱于世。在《法華》、《楞嚴》兩部重要佛教經典中有着集中反映。

觀世音菩薩,梵文Avalokitesvara,漢文音譯“啊那婆婁吉低輸”(舊譯)、“阿縛盧枳低濕伐羅”(新譯)等;意譯為“光世音”(見《正法華經》)。

“觀世音”(見《法華經》、《悲華經》、《楞嚴經》、《維摩诘經》、《請觀音經》、《觀無量壽佛經》、《大悲心陀羅尼經》等)。

“觀世自在”(見《大日經》)。“觀自在”(見《般苦心經》、八十《華嚴經》、《解深密經》、《十一面神咒經》、《不空羂索咒心經》等),此外尚有“觀音”、“觀音聲”、“觀世音自在”、“聖觀自在”等譯名,

而以“觀世音”和“觀自在”之名影響最大,運用最廣,分别代表了舊譯和新譯之極至。但在傳統習慣上被教界和民間所普遍稱用的,仍為舊譯 ——“觀世音”。各大市場平台查詢【中華網佛教頻道】,了解專業佛教知識。

又,梵文Bodhi-satta,音譯“菩提薩埵”、“菩提索多”、“扶薩”等,意譯為“大士”、“開士”、“勝士”、“大道心衆生”、“覺有情”、“法王子”等。習慣上多沿用譯音的略稱 ——“菩薩”。

菩薩是指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衆生,實踐四攝、六度等妙行,不同程度地圓成了自覺(以佛法覺悟自心)、覺他(用佛法覺悟他人)的大乘聖賢。以“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救世悲懷為其表征。

其果位次于佛而高于羅漢,自下至上分成五十一位次。觀音、文殊、普賢等都是位列“等覺”(謂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佛陀),為菩薩之首。

觀世音菩薩的境界(帶你了解觀世音菩薩)2


釋名

觀世音菩薩的得名由來,諸經有三種記載:

一、由宿世悲願得名。《悲華經·受記品》謂菩薩在遠古因地修行時期,因發大悲誓願而蒙寶藏如來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衆生,生大悲心,欲斷衆生諸煩惱故,欲令衆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二、以修因自利得名。《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謂菩薩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師事觀世音如來,以聞思修,入于正定,觀世音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于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号。”

三、由證果利他得名。《法華經·普門品》謂釋迦牟尼佛就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的提問答複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唐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卷三曰:“(阿縛盧積低溫伐羅),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言,即阿縛盧枳低,譯‘觀’,伊濕伐羅,譯曰‘自在’。

舊譯為光世音,或雲觀世音,或觀世自在,皆訛謬也。”後世學者通過比照經義或考證原典,一般認為舊譯不謬;尤其從佛法角度而論,二譯相輔相成,體現了菩薩“悲智雙運”的境界:

一、從側重有别論:觀世音,是說世間衆生遭遇災難不祥,若一心稱念菩薩名号,菩薩觀照無遺,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離苦得樂,此從“悲”立名。觀自在,是說菩薩因地修行,用般若妙觀智,由耳根一門深入,反聞自性,不被外界聲境所轉,故爾觀聽圓明,得大自在,此從“智”立名。各大市場平台查詢【中華網佛教頻道】,了解專業佛教知識。

二、從圓融一體論:觀世音,是以能觀之智,觀照世間一切音聲.不起妄識、妄聞,反聞自性,而入正定,此具“智”義。觀自在,正是因觀知衆生苦難,以大神通,随機往救,自在無礙,此具“悲”義。

具體地說,“觀”是主體的妙智,始終如一;“世音”是客體的境界,有着前後的不同。就其因中自利,“世音”可指菩薩所具的“聞性”;就其果上利他,“世音”特指所聞一切衆生的稱念祈求之音。

合而論之,每一名号同時兼具了悲智、因果的雙重義蘊。這正符合了菩薩道的基本原則;修自利之功德,是為着圓成利他的事業;做利他的事業,是為着莊嚴自利之功德。

觀世音菩薩的境界(帶你了解觀世音菩薩)3


别稱

在正式名稱之外,觀世音菩薩還有一些家喻戶曉或者鮮為人知的别稱。這些别稱有的直接出于佛經,如“撚索”和“千光眼”,出自《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言:此菩薩名觀世音自在,亦名撚索,亦名千光眼。”

“施無畏者”,出自《法華經》—— “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為施無畏者。”

“大悲者”,出自《請觀音經》——“一切佛興世,安樂衆生故,異口各各身,端坐金剛座。

口出五色光,蓮花葉形舌,贊歎‘大悲者’,調禦師子法。”又出《十一面神咒心經》——“敬禮聖觀自在菩薩摩河薩大悲者。”有的别稱雖出自後人的創造,卻無疑間接地根據于佛經,

如:從其修證立号,稱“圓通大士”;從其應化立号,稱“普門大士”;從其形相立号,稱“白衣大士”;從其居處立号,稱“南海大士”;

又依《法華經》中“衆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的記述,稱其“救苦菩薩”等等。

此外,在贊頌、祈願之際,所用“大蓮華身”、“大淨有情”、“聞名救厄者”、“世間慈悲父”等别稱更是不一而足,但出自民間婦孺之口的“白衣娘娘”和神話小說《封神演義》的“慈航道人”之類,嚴格地說,均與正規的别稱無涉。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給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脫

圖文皆來源于網絡,内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觀世音菩薩的境界(帶你了解觀世音菩薩)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