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這兩天,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極端軌道力學與應用科技創新團隊“80後”負責人姜宇火了。
姜宇。“我們的太空” 微信公衆号 圖
他是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首位僅用1年9個月就取得博士學位的“學霸”,并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27篇。2019年國際空間軌道設計大賽中,姜宇所在團隊以較大優勢擊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歐洲航天局等對手,榮獲冠軍。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衛星測控領域,姜宇早已“成名多年”。他不僅用1年9個月就取得了博士學位,甚至28歲時就為解決小行星探測器的環繞軌道設計這一國際難題,提出了征服同行的新思路。
行業自媒體“我們的太空”微信公衆号2018年8月就曾刊文介紹過當時年僅34歲的姜宇的故事。文章介紹,懷揣着航天夢,2007年,姜宇從北京大學畢業後,成為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一名助理工程師。走上工作崗位後,他迅速适應工作環境并成為技術骨幹。
剛畢業不到兩年的時間,姜宇就将上世紀80年代一直沿用的陀螺标定星技術進行重新推導,最終在不影響計算速度的同時大幅提升了計算精度,成為該衛星四項核心關鍵技術之一,并被評為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目前,這項技術在衛星的發射及長期管理工作中仍在使用。
在剛剛參加工作5年裡,姜宇參與多個重點型号衛星任務29次,解決了星座構型演化、衛星編隊繞飛構型設計與控制一體化等多項難題,逐步成長為一名行家裡手。
2012年,正在攻讀碩士研究生的姜宇,将自己的目光鎖定在小行星探測器的環繞軌道設計這一國際難題上,并提出了新的解決思路。但他的研究思路受到了很多同行的質疑,認為他采用的黎曼幾何學方法太另類,不可能成功,但他卻不以為然,堅信隻有不走尋常路才能另辟蹊徑找到創新點。
2014年,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姜宇,所主導的多項創新性研究為小天體附近軌道設計提供了理論支撐,并被牛津大學、俄羅斯科學院、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等研究機構學者引用80餘次。
正如近期很多媒體報道所提到的,2016年,姜宇僅用1年9個月就經過申請提前取得了博士學位,是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80餘年曆史上第一位不到2年就博士畢業的學生。
姜宇獲得清華大學優秀博士畢業生證書。“我們的太空” 微信公衆号 圖
據“我們的太空”微信公衆号介紹,在清華大學申請提前畢業,如若沒被批準,那麼再次申請畢業将推遲到兩年半之後。有人不禁好奇為什麼他願意冒這麼大的風險申請提前畢業?按部就班不是更穩妥一些麼?
面對這些疑問,姜宇說道:“在繼續讀書前我有五年的工作經驗,我感到我國航天事業的很多基礎性研究的發展空間還很大,而科研成果隻有真正應用到航天事業中才是最有價值的。”
2022年8月,“我們的太空”微信公衆号再度刊文介紹了姜宇。時隔數年,談及航天夢想的最初播種,姜宇告訴采訪者,他小時候就喜歡在院子裡數星星,天上閃爍的星光讓他覺得很是神奇。高中時期,學校組織參觀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當衛星模型在他的眼前一一呈現,他感覺曾經仰望的星星忽然落到了地面,距離自己如此之近,而那些身着藍色工作服的科技工作者是那樣的“高大上”。
當被問到現在是否還覺得航天“高大上”,姜宇肯定地說:想法依舊如此!
在清華大學的校園裡,有一處标語,上面寫着“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姜宇說,研究“星星”的夢想已經實現了,自己如今也已經38歲了,目前個人最大的願望就是為國家的航天事業奮鬥到88歲!
本期資深編輯 邢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