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從偉 見習記者 丁安順
七月,是賞荷花、吃蓮蓬的好時節,也是采蓮人張志龍收獲的時刻,每天忙碌而又幸福。
從當初種植蓮藕維持家庭生計,到現在賣蓮蓬畝收益過萬,再到下一步發展蓮子工藝品,憑借當地得天獨厚的水源條件,再加上愛專研的韌勁,魚台縣羅屯鎮八戶村村民張志龍與蓮為伴二十多年,走出了一條特色緻富路。
畝收益過萬
蓮蓬成了“金果果”
7月23日下午3時,魚台縣羅屯鎮八戶村村東的百畝荷塘裡,一朵朵鮮豔的粉色荷花開得正豔,與之相伴的,是一個個嫩嫩的蓮蓬挂在蓮柄上。
“明天上午就給你發貨,保證蓮子鮮嫩可口……”荷塘邊的棚屋内,趿拉着拖鞋、褲腿半卷的張志龍正在微信上與下單客戶溝通,不一會兒,他在手機上就完成了十多個待回複的訂單。
“我們這裡的蓮蓬當成了水果賣,每個3-5元不等。”張志龍笑着告訴記者,自己種植的蓮藕比較特殊,個頭隻有普通藕的五分之一大小,小的有拇指粗細,大的也隻有黃瓜粗細,但結出的蓮蓬個大如盤,蓮子圓潤飽滿,口感脆甜,當地人稱之為“磨盤蓮”。“磨盤蓮一畝能結近萬個,按照品相等級,能賣到3元一個的蓮蓬可達3000多個,算下來,畝效益過萬不成問題。”
“我們一般都是淩晨3點進行采摘,蓮蓬采摘後用航空冰進行保鮮,盡量減少水分流失。”張志龍說,快遞的包裝盒也有講究,裡外總共三層,盡量保證蓮蓬的新鮮,現在一天可外銷60餘單。
從賣藕到賣蓮蓬
中間也交過“學費”
魚台是濱湖水城,水系發達。靠水吃水,張志龍打小就愛蓮,成家立業後,種植蓮藕成了家裡的營收來源。
時間一長,當地種的人多了,蓮藕價格賣不上去,張志龍開始打起蓮蓬的“主意”。
一年夏天,張志龍路過濟甯火車站,看到很多小商販在賣蓮蓬。他一問價格吓了一跳,一斤蓮子要賣十好幾塊,而每個小商販一天能賣幾百斤。“要是把地裡長得蓮蓬拿來賣,豈不是既能掙蓮藕的錢,又能掙蓮蓬的錢。”張志龍算了一筆經濟賬。
越想越興奮,張志龍趕緊回到家,請了五六個工人去地裡摘蓮蓬,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工人忙活了一天也沒摘上來幾個。張志龍疑惑了,偌大的藕塘怎麼加到一起也就摘了二三十斤的蓮蓬呢?這連工人的工錢都不夠。
對方給出的答案讓張志龍哭笑不得,原來專門産藕的荷叫藕蓮,專門産蓮蓬的荷叫子蓮。長蓮藕的荷很少長蓮蓬,結蓮蓬的荷基本不長藕,二者不可兼得。
盤算了種蓮蓬的種種好處,張志龍從網上購買了專門産蓮蓬的苗,找了合夥人共同承包100多畝地。蓮蓬苗種下後,張志龍時常就去荷塘走一走,看到荷塘開滿了荷花,仿佛看到了一大筆的财富。待蓮蓬剛一成熟,他就迫不及待地拉到濟甯去賣。
本以為能大賺一筆的張志龍,沒想到事情并沒有按照他的預想去發展。從外形看張志龍的蓮蓬和小商販的并沒有什麼差别,但是口感卻相差甚大,小商販賣的蓮蓬又脆又甜,而自己的蓮蓬隻脆不甜甚至還有點發澀。他找到當地農業部門咨詢得知,自己種的品種是以産幹蓮子為主,并不是水果蓮子品種。
張志龍并不甘心,終于在陝西的一次農博會上了解到磨盤蓮這個品種。待到磨盤蓮成熟後,張志龍嘗了嘗,果然沒有讓他失望,這磨盤蓮吃起來脆甜可口。他懷着忐忑的心情,再次把蓮蓬拉到濟甯水果市場,這次嘗過的人都連連叫好,他懸着的心終于放了下來,不到半天,蓮蓬就賣掉了500多斤。很快,自己的産品就打開了市場銷路。
善于琢磨
想把幹蓮子“盤出個道道”
篩選,打孔,抛光……在張志龍的手下,一顆看似其貌不揚的幹蓮子就變得光澤起來。如今,張志龍又在幹蓮子上做起了文章。
“你看,這個蓮子手串就是我最近推出的産品。”張志龍拿着一串蓮子手串給記者展示,幹蓮子經過打磨後光澤鮮亮,與其他玉石搭配毫無違和感。
“文玩圈有句俗語‘萬物皆可盤’,我也想把蓮子盤出個道道來。”張志龍說,蓮在古代就被賦予了高雅正直的美好寓意,做成手鍊等工藝品,還是有一定的市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