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可關注我們
本文約3700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本文摘要:
師德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簡稱,我國當代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曾四次修訂《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但其内容還存在一定的争議。有學者認為其中更多地偏向“美德标準”,而不是“專業标準”;也有學者認為目前較高标準的道德理想表述較為模糊,很難成為教師行為的指針和目标,容易流于形式;還有的學者認為,此規範忽視了教師個體内心世界可能産生的沖突等。總體來看,關于中小學教師師德建設有較大探索的空間,我們不妨去傳統文化經典中尋找養料。
孔子是中國最早的老師,被譽為“至聖先師”,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曾經教過“弟子蓋三千焉”,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而記載他教育教學言行及思想的《論語》一書,更是保存了大量豐富生動的相關資料。本文試圖從《論語》中總結孔子的教育思想,進而探究其對我國當代中小學教師師德建設的啟發。
一、理解教育工作的意義
從事教育工作,隻是為了尋找一份糊口的職業嗎?孔子認為,教育工作的諸種意義中,最重要的是通過教育來成就他人。他提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喜愛一個人,就應該讓他勞苦地學習;忠于一個人,就應該教誨他。我們身邊不少家長沒有原則地溺愛孩子,就是愛之卻害之的典型。教師有志于從事教育工作,應明确自己的工作意義之一是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好的成長。隻有這樣,才能和學生真誠地相處。就如孔子,每次都可以很真誠地說出:“吾無隐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隻有真正明白教育意義的教師,才能做到如此的坦蕩與毫無保留。
當然,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教師應采取不同的态度。面對積極向學的學生,哪怕他基礎很差或有不少缺點,教師也應保持肯定的态度。孔子來到難與交談的互鄉,還是接見了向學的童子,其他學生很疑惑地問為什麼。孔子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已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他認為,我們應該贊成學生的進步,而不贊成他的退步,隻要别人把自己弄得幹幹淨淨地來,便應當贊成他的幹淨,不要隻記住他的過去。面對不認真學習的學生,孔子會非常有尺度地進行批評。例如,有一次冉有為自己的不學習找借口:“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就犀利地指出他的問題:“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如果真的是力量不夠,走到半道就走不動了,而你還沒有開始走。教師隻有真正地指出學生的問題,才讓學生心服口服,開始認真學習。當然,面對應該誇獎的學生,孔子也會不遺餘力地表揚、鼓勵。
二、為人師表的深度解讀
孔子深谙“為人師表”的重要性,曾經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認為如果教師本身行為正當,不發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如果他本身不正當,縱使三令五申,也難以執行。這符合人們說的“言傳身教”之說。
想要讓學生好學、樂學,成為優秀的學習者,教師首先應該是個優秀的學習者。孔子對自己的評價就是一個好學的人,曾經自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他認為一定範圍内,一定有像他一樣又忠心又信實的人,隻是趕不上他喜歡學習罷了,他的好學程度可見一斑。而且,他不僅向書本學習,也會向身邊的人廣泛求教,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隻要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為孔子所取法的人,孔子會選擇那些優點而學習,看出那些缺點而改正。然而,即使是這樣廣泛的學習,孔子仍然覺得自己學習的時間不夠多,到了晚年還在期待到50歲的時候可以學習《易經》,這樣便可以沒有什麼大的過錯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想要讓學生在學習中保持反思、判斷的能力,教師首先應該是能經常反思、有明确判斷标準的人。孔子曾自我評價道:“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他認為自己最擔憂的是四件事:品德不能培養,學問不能講習,聽到義在那裡卻不能親身赴之,有缺點不能改正。他平時也經常提醒自己要杜絕四種情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懸空揣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唯我獨是,随時保持謙虛謹慎的态度,但一旦選定理想,便會朝着自己的理想之路堅定地走下去。
孔子曾經做過一個比喻:“譬如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篑,進,吾往也。”這好比堆土成山,隻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不想做下去,這是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堆土成山,縱是剛剛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努力前進,也是自己要堅持的。這種決斷的思維對教師的職業選擇有一定的參考。每個職業剛剛接觸時,我們都需要有一定的适應過程,不少新教師會因遇到的一些挫折而覺得自己當初的職業理想打了折扣,這時不妨提醒自己想想孔子的話:隻要是自己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決定,哪怕有再多的艱險,都應該堅持下去。
三、尊重個體差異,了解和滿足學生不同追求
孔子不僅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還在認真踐行。經常被人們列舉的是: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盡管子路和冉有問的是相同的問題,孔子卻在了解二人不同個性的基礎上給出不同的回答。這是因為孔子了解到冉有平時做事退縮,所以選擇給他壯膽;而子路的膽子有兩個人那麼大,平時勇于作為,所以孔子作為老師,決定要壓壓他。
面對自己要講授的内容,孔子也會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處理。同樣是問什麼是“仁”,孔子對顔淵、仲弓、司馬牛的回答都是不同的。這都體現出孔子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主動了解和滿足學生不同追求的意識。
四、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和親和力
面對團隊合作,平時和人相處應該保持誠信,孔子提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譽,那不知怎麼可以,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梁的輗,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軏,如何能走呢?當然,僅有誠信是不夠的,孔子認為人與人相處應該把握分寸:“朋友數,斯疏矣。”對待朋友過于煩瑣,反而會被疏遠。面對團隊成員的不同意見和競争,孔子認為應該持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态度,進行“君子式”的競争。在管理班級團隊時,孔子仍然非常有智慧。他會向學生提倡積極有益的交友原則:“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号召大家和正直的人、信實的人、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不要同谄媚奉承、當面恭維背面毀謗、誇誇其談的人交朋友,否則會對自己有害。“德不孤,必有鄰”,但也要“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隐;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這是說沒輪到自己說話卻先說,叫作急躁;該說話了,卻不說,叫作隐瞞;不看别人的臉色變貿然開口,叫作沒有眼色。總之,孔子不僅自己可以在教師團隊中與衆人和諧相處,還能引導學生在班集體中建立更好的團體氛圍。
《論語·先進》篇“侍坐”一章記載了孔子與子路、冉有、公西華、曾晳四弟子一起言志的場景,描述了一幅“暮春詩教圖”。這其中,孔子便體現出程度非常深的親和力,對弟子循循善誘,不僅讓他們說出自己的志向,還表達出自己的看法。想象一下,急躁的子路、謙虛的冉有、委婉的公西華、高雅甯靜的曾晳,與夫子談心時的随意自在又真誠深刻,那真的是理想的課堂場面。顔回曾評價夫子,不僅能夠“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還能“循循然善誘人”,可見孔子的親和程度。對待學生的耐心,孔子更是建立在以長遠眼光為基礎的教育觀之上。他選擇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曾經提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他認為年少人的發展是不可限量的,怎麼斷定他的将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什麼名望,才不值得懼怕了。
可見,孔子是用充分的耐心等待學生的成長,一直等到他們中年之後還沒有什麼成就才決定放棄。這是真正地從成長的角度建立的耐心,大概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誨人不倦”吧。哪怕學生犯了錯誤,他也會等待學生改正,而不是直接因為一個錯誤否定人。他對錯誤的定義便是:“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有了錯誤不改正,那個錯誤才叫真正的錯誤。隻要學生願意改正,作為教師的孔子,都是持鼓勵态度的。
綜上所述,《論語》中記載的孔子的教育教學行為及思想,對當代中小學教師師德建設有非常大的啟發。其中,孔子的具體行為和态度,對中小學教師師德建設的專業化、深入化與具體化發展有較大的啟示,尤其是在理解教育工作意義、為人師表的心理定位、尊重學生個性與差異、教師的親和力方面,有較大的借鑒意義,值得師德研究者的關注。
作者單位 | 北京十一學校
文章來源丨《中國教師》雜志2018年第3期
圖片來源丨網絡
本期編輯丨吳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