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明志緻遠?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平常很忙,長時間在外打仗,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淡泊明志明志緻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平常很忙,長時間在外打仗。
平時幾乎沒有什麼時間,親自教育和陪伴孩子。
于是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的時候,他就想為自己的孩子,寫下一些什麼。
這即是一種教誨,也是他54年走過來的人生感悟。
這篇“誡子書”,其實最有名的就是開篇這兩句話: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君子的做法,是用甯靜來修養身心,用簡樸來培養德行。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夠知道,想要的是什麼。
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夠實現遠大的理想。
這兩句話也是,諸葛亮一生的珍貴寫照。
在他事之如父的叔叔,“諸葛玄”死後,諸葛亮便失去了強大的依靠。那年他17歲,就要開始承擔起養家的重任。
他帶着姐姐和弟弟,搬到了“襄陽”城外的那個叫“隆中”的小山村。
一個士族家庭出來的青年人,被迫開始考慮,柴米油鹽的瑣碎事。
一邊種地養活家人,一邊讀書充實自己。這一蟄伏就是十年。
有人說諸葛亮是個鳳凰男,因為他娶了荊州名士“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一躍成名,成了荊州名士的乘龍快婿。
此時他也被荊州幾大名士,像“龐德公,司馬微”,等這些人所看好,和力捧。他們甚至稱他為“卧龍”。
以他當時的 ,身份才華,讨一個官做,是再容易不過的事。
但他并沒有這樣做,他還在等,始終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在等。等一個能盡其才的明主。
當時他二十多歲,正是職業生涯的黃金上升期。一直是以種力量在支撐。
也許,54歲的諸葛亮,回望他蟄伏于隆中的那十年,那個指引他按住内心,靜待天時的,也許是那十二個字:“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甯靜緻遠”。
其實做到這十二個字,并不容易,因為隻要是人,就會有雜念,會有貪欲。
尤其對于一個,這樣有才華的人,外界的追捧,浮華的喧嚣。這些條件确實是太誘人。
而他真的是清心寡欲下來,在千軍萬馬的念頭中,依然保持清新和笃定。諸葛亮的人生,顯然做到了。
他等來了劉備,但這不是終點,僅僅是開始。他說:“位圖将軍之志,(亮)願效犬馬之勞”。
此時面對理想,他要舍去的也有很多,比如财富,三國志裡記載:《益州即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金各五百金,銀千金,錢五千萬,錦千匹》《三國志,張飛傳》
後來經過專家換算,這相當于,一個人7000多萬元。
通常權利和财富,曆代都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尤其對很多野心家而言,攬大權取以民财,是在正常不過的邏輯。
而諸葛亮在财富面前,做的非常克制,他拿這些錢《開府治事,國家建設》。而且他一生廉潔,妻妾都沒有多餘的衣服。
他後來給後主劉禅,申報财産的時候,說自己家裡的田地,已經夠子孫可以溫飽。他沒有另外購置其它的私人物品。
“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别調度,随身衣食,悉養于官,不别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餘帛,外有盈财,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國志,諸葛亮傳》
埋葬諸葛亮的“勉縣武侯墓”專家說:那的的确确是一個薄葬墓。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需器物”《三國志,諸葛亮傳》
其實想想,一個人,怎麼可能對财富沒有渴望,可是諸葛亮說:“儉以養德”。
他并不是故意節儉,顯得自己很高尚的樣子,事實上,他和家人還是夠吃夠穿的,他要克制的不是财富本身,而是人性裡的貪欲。因為他的一生,是為興複漢室而來。
澹泊明志,甯靜緻遠
出自《誡子書》。是諸葛亮于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寫給他兒子垂髫時期的諸葛瞻之書。出處 :(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
此聯反映的是諸葛亮對人生的哲理思考,認為一個人,須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須寂寞清靜才能達到深遠的境界。語淺而意蘊深刻,充滿了哲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