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着無法替代的搶救治療作用,也存在着無法預測的不良反應和輸血風險。
所以,臨床上對于輸血有着「能不輸就不輸,能少輸絕不多輸」的原則。
而手術作為大量失血最常見的原因,術中正确評估患者的失血量和及時輸血輸液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所謂術中失血量,其實是指循環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無形成分(血漿)和有形成分(主要是紅細胞)的丢失。
關于評估失血量,美國曾針對創傷中心醫護人員做過一項研究:
300ml的紅色液體倒在床單或地闆上,但多數醫護人員的估計量隻有50~150ml。
很明顯,醫護人員估計的量嚴重不足。
所以,光憑經驗目測失血量是不可取的。臨床上評估失血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休克指數計算法
用相對基礎血壓(BP)和心率(HR),快速計算患者休克指數(SI=HR/BP),根據SI估計失血量。
■ 測定血紅蛋白(Hb)或紅細胞壓積(Hct)法
如果時間允許,術前應該采血進行Hb或Hct測定,以了解患者的現時血液稀釋或濃縮情況。
如果未能及時獲得術前Hb或Hct,則可以根據患者年齡、性别、體能、健康、營養等全身狀況,對患者原有的Hb或Hct進行估算,再結合實時測得的Hb或Hct,對患者出血情況作出評估。
計算公式:估計失血量(ml)=(術前或估算Hct-實測Hct)/術前或估算Hct×體重(kg)×7%×1000
■ 稱重法
根據一定大小的紗布吸收血水的多少來估計。
計算公式:估計失血量(ml)=[浸血紗布重量(g)-幹紗布重量(g)]×1ml/g-所用生理鹽水量(ml)
■ 吸引液Hb測定法
根據吸引瓶内Hb含量來估計。
計算公式:吸引液失血量(ml)=吸引液總量(ml)×吸引液Hb含量(g/L)/術前Hb含量(g/L)
過去我們輸血一直是遵循「出多少補多少」的原則,但現在我們輸血已經提倡成分輸血了,也就是「缺什麼,補什麼」。
所以,外科手術期間的失血不必用等量全血回輸給患者,但失血究竟到什麼程度才需要輸血呢?
對這個問題,國内外尚存在争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和美國醫師學會推薦的輸血阈值為70g/L,而美國血庫協會則建議Hb<80g/L作為阈值。
Hebert等對ICU患者的輸血指征進行研究後指出,低危患者Hb以70~90g/L為宜,高危患者Hb最好維持在100~120g/L之間。
不過,我國衛生部發布的《臨床輸血技術規範》規定:
我們知道,術中輸血是為了糾正血容量的不足,改善組織灌注,提高紅細胞的攜氧能力,維持血液滲透壓,補充血液的膠體成分、凝血因子,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而輸液可以改善和恢複血容量,補充術中丢失的體液,恢複細胞内外液的容量和滲透壓的平衡。與輸血同時進行,能把風險降到最低,避免沒必要的輸血。
這要由術中最大允許失血量(MABL)決定,計算公式:MABL=有效循環血量(EBV)×(Hct-24)/Hct
如果失血量<1/3 MABL,補平衡液,輸注平衡液與失血量之比為3:1;
如果1/3 MABL<失血量<MABL,用膠體補充,适當加用血液或平衡液,膠體液與失血量之比為1:1;
如果失血量>MABL,則必須輸血,用量等于失血量。
術中輸血,首先要嚴格掌握輸血指征。簡單來說,就是「能不輸就不輸,缺什麼補什麼」。
其次,盡量避免由中心靜脈管道輸血(急救者除外),以免對心髒冷刺激導緻心律失常或發生導管堵塞。
而且,除緊急情況給急救藥外,不要在血内加任何藥物。
此外,大量輸血時,應先将庫血加溫,并輸入一定數量的新鮮血。
輸血過程中,輸血速度應該根據病情而定。非緊急情況下,成人為5ml/分,小兒1ml/分左右。
發現任何異常反應,都應立即停止輸血,并保留剩餘血液備查。
而且,每輸一單位血前後都要用生理鹽水灌洗輸血管道,濾網處微聚物過多時要及時更換輸血器。
與此同時,随時都要注意患者是否還有出血以及估計出血量。
參考文獻:
[1]吳愛玲.失血量的正确評估與合理用血[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49):128.
[2]程福琴.手術中輸血輸液的對症實施及處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137.
[3]屠偉峰.創傷病人失血量評估和成份輸血的相關問題.2007年粵港台麻醉學術年會論文集,2007,156-159.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