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張祜最好的十首詩

張祜最好的十首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3 18:41:23

隋朝為何衰亡?唐朝很多詩人都曾寫詩分析過。

其中世人熟知的是李商隐的《隋宮》和皮日休的《汴河懷古》,他們的觀點有共同之處:隋朝之所以衰亡,完全是因為隋炀帝昏庸無道,貪圖享樂。

這種觀點曆來很流行,直到現代,曆史學家才開始為隋炀帝翻案。

那麼,隋朝究竟為何衰亡?

其實晚唐詩人張祜寫的一首懷古詩,觀點深刻,更接近朝代更替的本質,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反思。

我們來讀一讀這首《隋堤懷古》。

隋季窮兵複浚川,自為猛虎可周旋。 錦帆東去不歸日,汴水西來無盡年。 本欲山河傳百二,誰知鐘鼎已三千。 那堪重問江都事,回望空悲綠樹煙。

張祜最好的十首詩(張祜這首懷古詩)1

汴河

一、直接指出隋炀帝的問題

  • 1、隋季窮兵複浚川,自為猛虎可周旋。

隋季,指隋朝末年。

窮兵,濫用兵力。

浚川,疏浚河道。

周旋,應付。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隋朝末年,濫用兵力,同時疏浚河道,隋炀帝自認為是猛虎可以應付的了。

這兩句直接指出了隋炀帝的問題,但是很容易讀者被誤解,主要是“窮兵複浚川”這五個字。

有人認為,這五個字的意思是:隋炀帝用盡兵力疏浚河道。

這種理解不對。首先,沒有辦法解釋“複”這個字;其次,隋炀帝疏浚河道主要還是靠普通人,而不是士兵。

其實濫用兵力和疏浚河道是兩種并存的現象,也就是說,隋朝末年連年征戰,同時還要疏浚河道,隋炀帝自以為可以同時應付這兩件事。

“自為”兩個字說明,詩人并不認可這兩件事是能夠同時應付的。

詩人的理由是什麼?

詩人沒有明寫,但是這兩件事背後反映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就是民生。

打仗需要錢,錢從哪裡來?當然是從百姓身上來。

但是疏浚河道,也需要百姓的勞力,自然就沒有人種地,沒人種地,又如何支援前線打仗呢?

您看,詩人并沒有說“窮兵”或者“浚川”本身有什麼問題,但是他一眼就看出問題的本質:這兩件事是矛盾的,很難同時“周旋”,隋炀帝沒有考慮到民生問題。

這種觀點在當時來說是非常超前的,因為隋炀帝的昏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隻有對人們生活的苦難以及這種苦難對國家的影響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一針見血指出隋炀帝的問題所在。

那麼隋炀帝到底能不能同時應付這兩件事呢?我們繼續讀颔聯。

張祜最好的十首詩(張祜這首懷古詩)2

夕陽下的汴河

二、隋炀帝沒有考慮民生,導緻隋朝滅亡

  • 2、錦帆東去不歸日,汴水西來無盡年。

錦帆,華麗的船。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華麗的船去向東邊之後,就沒有再回來;而汴水卻年年從西邊流來,沒有斷絕。

這兩句很簡單。

“錦帆東去不歸日”的意思是,隋炀帝去了江都以後,就死在了那裡,隋朝滅亡。

這裡的“錦帆”,也暗示了隋炀帝個人生活的奢靡,同時還暗示出在運河疏浚以後,隋炀帝仍然沒有考慮民生問題。

而自從疏浚了運河,汴水卻能不停地從西邊而來。這是反襯的手法,用“汴水長流”來反襯“隋朝的短暫”。

而隋朝之所以短暫,不僅是隋炀帝個人生活作風的問題,更是因為他沒有考慮到民生問題。這是詩人在前兩聯中表達的觀點。

那麼詩人隻是為了分析隋朝滅亡的原因麼?當然不是,懷古詩大多都是借古喻今,這首詩自然也不例外。

詩人是如何借古喻今的呢?更巧妙的是頸聯。

三、由隋朝滅亡聯想到所有朝代更替

  • 3、本欲山河傳百二,誰知鐘鼎已三千。

百二山河,指山河險固,國力強盛的國家,典故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懸隔千裡,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

鐘鼎,象征國家。

三千,形容很多。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本來想要讓王朝永固,誰知道朝代卻在不斷更替,至今已經有很多了。

張祜最好的十首詩(張祜這首懷古詩)3

這兩句非常巧妙。

詩人找到了隋朝和秦朝兩個朝代的共同點:(1)國家強盛,都想讓國家永固;(2)結果都很短暫。

正是因為有這兩個共同點,詩人才可以由隋朝聯想到秦朝,再進一步聯想到曆史上的所有王朝。秦朝想讓國家永固,結果呢?朝代更替卻一直都在發生,到唐朝為止已經有過非常多的王朝了。

秦朝不能永固,其他王朝也沒有永固,“誰知鐘鼎已三千”這一句話概括了曆史上所有王朝更替的現象。

那麼,朝代更替為什麼會不斷發生呢?

這就是詩人的妙筆,他由隋朝聯想到秦朝,再由秦朝聯想到曆史所有王朝,衰亡的原因當然也相同。

想到這裡,詩人在心裡推導出了一個關鍵結論:曆史上所有王朝的衰亡,都是因為沒有考慮民生問題。

這個觀點為什麼很關鍵?我們接着讀尾聯。

四、唐王朝也在重蹈覆轍

  • 4、那堪重問江都事,回望空悲綠樹煙。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哪裡禁得住重新追問發生在江都的事情,回頭望綠如煙的柳樹,心裡隻能白白地悲痛。

張祜最好的十首詩(張祜這首懷古詩)4

運河

重問江都事”,就是指前面六句話的内容以及詩人得出的結論:曆史上所有王朝的衰亡,都是因為沒有考慮民生問題。

詩人雖然得出了這個結論,但是他用了“那堪”兩個字,表示接受不了這個結論。

他為什麼接受不了這個結論?

原因就在“回望空悲綠樹煙”。

回頭看去,如今汴水兩岸還是隋朝當年綠如煙的柳樹,這是借喻的手法,意思是說晚唐王朝還是和隋朝末年一樣,民不聊生,所以詩人隻能“空悲切”。

五、整首詩的脈絡梳理

首先,詩人直接指出隋炀帝的問題,沒有考慮民生;

其次,正是因為沒有考慮民生,所以隋朝才會滅亡;

然後,詩人由隋朝聯想到秦朝,再想到曆史上所有朝代衰亡,都是因為沒有考慮到民生;

結尾,想到如今的晚唐王朝,仍然在重蹈覆轍,隻能空悲切。

這就是整首詩的脈絡,可以看出詩人的構思非常巧妙,尤其是頸聯由隋朝聯想到秦朝,再想到曆史上所有朝代的更替,才推導出了一個共同結論,正是這個共同結論才很自然地引出了晚唐王朝正在面臨的問題。

除了構思以外,這首詩表達的深刻觀點更值得後人反思:隻有考慮民生問題,讓普通人的生活過得更好,國家才能更好地發展。

您認為呢?

歡迎留言讨論哦。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于古詩,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