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諺語叫“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諺語最早出自東晉名臣王導的口中,大體的意思是我沒有想要殺害伯仁的本意,但伯仁還是因為我而被殺,那麼伯仁是誰?伯仁之死和王導又有什麼關系呢?
周伯仁,其實原名叫周顗(yǐ)字伯仁,因為他的名字是個生僻字,不好辨認和識别,所以我們還是稱呼他為周伯仁比較方便!
周伯仁和王導同為東晉大臣,晉朝名士,史書記載他:少有聲譽,神采俊秀,頗有名士之風,晉元帝司馬睿還沒建立東晉的時候他就跟随在側,後來司馬睿建立東晉,周伯仁也一路高升,做了太子少傅,禮部尚書,左仆射,可以說是位極人臣!
而他也和東晉開國功臣王導素有往來,王氏一門在東晉勢力很大,時人稱東晉的政權是王與馬共天下,王氏和司馬氏共同掌管天下,按理來說周伯仁和王導交好能讓他的地位更穩固,為何他最終還是因為王導而死呢?
事情還要從公元322年說起,這一年王導的堂兄王敦打着清君側的旗号起兵叛亂,兵鋒直指建康,東晉朝廷聞訊後頓時亂作一團,這其中尤其是當朝重臣王導更是大驚失色,畢竟當時王氏一門大都留在建康城内!
王敦在外面造反不要緊,但是城内的王氏族人可就要遭殃了,造反是大逆不道,誅滅九族的大罪,這可是置城内王氏一門的性命于不顧的行為,王導對此自然是心知肚明,于是他趕緊進宮,跪在司馬睿的宮殿外面向晉元帝請罪,以求得皇帝的寬宥!
此時周伯仁也要進宮侍奉晉元帝,路過王導身旁,王導趕忙抓住周伯仁的衣服,懇求道:伯仁兄,我王氏一門幾百口人的性命就全仰仗你了,王導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希望備受晉元帝信任的周伯仁能替自己求求情!
周伯仁冷冷地看了王導一眼,什麼話也沒說,就進宮了,晉元帝問周伯仁該如何處置王導,周伯仁說王導乃開國功臣,對陛下忠心耿耿,怎會有造反之心,對于王敦的反叛,王導是不知情的!晉元帝聽後,沉思良久沒有表态!
随後周伯仁被晉元帝留在宮中用膳,一不小心就喝大了,随後離開宮殿的時候他看着跪在外面的王導,對左右人說這樣的亂臣賊子,殺了他就能立下大功,當然周伯仁說得這些話都是些醉話,因為王敦之亂,周伯仁對王氏一族多少是有點看法的!
王導跪在宮殿外面,自然是不知道周伯仁曾經給自己求過情,周伯仁前後行為和對自己冷淡的态度,讓王導以為周伯仁壓根就沒幫自己說過話,甚至不排除周伯仁也對自己落井下石,王導之後被晉元帝圈禁于府,惶惶不可終日!
沒過多久,王敦就帶兵攻進了建康城,王敦耀武揚威地掌控了整個東晉朝廷,開始誅殺那些反對自己的人,當時王敦逮捕了很多朝廷重臣,其中就有周伯仁,對于如何處理周伯仁,王敦自然要問問王導的意思!
王敦問王導,周伯仁可否委以重任,王導沒有回答,王敦再問,既然不能委以重任,那就殺掉吧,王導還是一言不發,在王敦看來,王導一言不發就等同于默認了,于是他下令殺掉了周伯仁。
後來王導閱覽群臣的上書,發現周伯仁曾經上書晉元帝替自己求情,然後他又召來宮人問當日周伯仁見晉元帝時的場景,才知道周伯仁曾經在晉元帝面前替自己求過情,頓時幡然醒悟,原來是自己誤會了周伯仁,結果王敦殺周伯仁的時候,自己見死不救害死了周伯仁!
于是他仰天長歎:吾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一時不慎,負此良友,隻可惜王導再後悔也挽回不了周伯仁的性命了,對于周伯仁死亡的原因,老梁曾經在自己的節目裡分析過周伯仁的死亡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和王導之間溝通交流不暢導緻的!
試想如果他在給王導求情之後及時将自己的行動告訴王導,或者說在王敦将要殺自己的時候他能夠喊來王導當面對質,恐怕事情的真相就會大白,周伯仁也就能免于被殺,所以伯仁之死主要是因為和王導之間溝通不暢導緻的!
表面上看,溝通不暢确實是導緻周伯仁被殺的一個直接原因,但往深了看,其實伯仁之死溝通不暢是表面現象,周伯仁對于東晉朝廷的忠心耿耿才是他被殺的根本原因,王敦叛亂是亂臣賊子,雖然王導沒有參與,但在過去那個講究犯罪連坐的時代,王導的罪過其實和王敦是一樣的!
所以周伯仁對于王導的态度才會有點冷淡,哪怕是他曾經給王導求過情,但在内心深處他認為王氏一族對于東晉朝廷來說是亂臣賊子,所以他在被王敦抓住後,并沒有想要依靠和王導的交情而獲得赦免,他不屑于臣服于王敦這樣的亂臣賊子!
他内心看不起王敦,自然也看不起王導,他仗義執言為王導求情是真,但不屑于與王導王敦之流為伍也是真,他雖然放蕩不羁,對于朝政并不是很上心,但在他的内心深處始終還是忠于朝廷,忠于晉元帝司馬睿的!
千百年後,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流傳了下來,很多人以為周伯仁死于王導的誤解,但實際上周伯仁是殺身成仁,死于他對于東晉政權的一片忠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