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升高的現象,即為逆溫現象(下冷上暖),此時大氣較為穩定,污染物不易擴散。逆溫現象主要有5種成因:
①輻射逆溫。發生在晴朗無雲的夜間,近地面大氣的溫度迅速下降(下冷上暖);
②鋒面逆溫。鋒面上、下分别是暖氣團和冷氣團,因此溫度存在着差異(下冷上暖);
③地形逆溫。發生在盆地和谷地,夜晚靠近山坡的空氣冷卻更快,因此冷空氣沿坡下沉,在谷底聚集,原有的谷底暖空氣被迫擡升(下冷上暖);
④下沉增溫。發生在高壓控制區,在高空盛行下沉氣流(幹燥),在下沉停止的界面,界面上方的空氣溫度高、下方空氣溫度低(下冷上暖);
⑤湍流增溫。發生在湍流區,湍流上升時(幹燥氣流)氣溫會快速下降,在湍流上升停止的界面,界面下方的空氣溫度低、上方空氣溫度高(下冷上暖)。
圖1 逆溫現象示意圖
日出、日落時間,與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季節)、緯度位置有關:
①春分-夏至-秋分: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日出早于6:00,日落晚于18:00;北半球緯度越高,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北極點附近出現極晝現象;
②春分、秋分: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日出6:00、日落18:00;
③秋分-冬至-春分: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日出晚于6:00,日落早于18:00;北半球緯度越高,日出越晚、日落越早,北極點附近出現極夜現象;
④赤道地區:全年晝夜等長,日出6:00,日落18:00。
日出時間 日落時間=24:00
如下圖所示,此時為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各地日出早于6:00,日落晚于18:00)。
圖2 夏至時的太陽直射示意圖
下圖為北半球(中緯度)某地,某日5次觀測到的近地面氣溫垂直分布示意圖。當日天氣晴朗,日出時間為5時。讀圖回答3~4題。
3、由圖中信息可分析出( )
A. 5時、20時大氣較穩定
B. 12時、15時出現逆溫現象
C. 大氣熱量直接來自太陽輻射
D. 氣溫日較差自下而上增大
4、當地該日( )
A. 日落時間為17時
B. 與海口相比白晝較長
C. 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長
D. 正午太陽位于正北方向
答案:A、B
精講精析:(1)分析不同時刻的氣溫。①圖中橫坐标為氣溫,縱坐标為海拔,每條曲線代表不同的時刻;②從圖中可以看出,5時和20時(左側兩根曲線)随着海拔的升高,氣溫也逐漸升高(按照氣溫遞減率,本應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漸降低),依次産生了逆溫現象,表明此時的大氣較為穩定,對流活動較弱,熱量交換較少,選項A正确;③12時和15時随着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是正常的,不是逆溫現象,選項B錯誤;④大氣熱量直接來自于地面輻射,選項C錯誤;氣溫日較差自下而上,逐漸減小(橫坐标表示氣溫,自下而上,氣溫的最高值、最低值的差距逐漸縮小),選項D錯誤。
(2)分析此時的日落時間、晝長。①日落時間=24-日出時間,該地5點日出,因此19點日落,選項A錯誤;②該地位于北半球,5點日出(日出早于6點),因此為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越往北,白晝越長;③海口位于低緯度,該地位于中緯度,該地緯度更高、更靠北,因此白晝更長,選項B正确。
(3)分析影子長短、太陽方向。①此時為夏半年(春分~秋分之間),太陽直射北半球低緯度地區(赤道~北回歸線之間),而該地位于中緯度,緯度更高、更靠北,因此正午太陽位于該地的正南,選項D錯誤;②距離太陽直射點越遠,影子越長。該地位于北半球中緯度,因此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影子最長。此時為春分~夏至之間,因此影子不算最長,選項C錯誤。
本節例題的難度較大,解題思路為:①根據圖中氣溫、海拔的變化,判斷不同時刻是否出現了逆溫現象;②分析大氣熱量的直接來源,并據圖分析随着海拔的變化,氣溫日較差的變化(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減小);③根據日出時間,計算日落時間,并根據日出時間判斷季節(春分~秋分之間),進而分析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分析晝長的規律(越往北,晝長越長);④根據該地的緯度、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分析正午太陽的方位;⑤根據該地的緯度,結合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分析影子最短的季節(冬至)。
晝夜長短,與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有關,如下圖所示:
①春分-夏至-秋分(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太陽直射點移動路徑為: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北半球晝長的變化為:12h——(>12h)——12h;北半球晝長夜短,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
②秋分-冬至-春分(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太陽直射點移動路徑為:赤道——南回歸線——赤道,北半球晝長的變化為:12h——(<12h)——12h;北半球晝短夜長,越往北,晝越短、夜越長。
圖3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每晚20:00,每日一題,學好地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