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發了一個在比賽中連續發球得分的小視頻,看大家還挺感興趣的。當時想到發這樣一個視頻,是因為在和業餘球友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家普遍發球水平一般,尤其是雙打的時候,面對對方兩個人接發球站位都靠前,心理壓力一大,發球質量更是直線下降。
發球是羽毛球中唯一一項完全由自己決定的技術,從這個角度來說好像是最簡單的,但實際上,“萬事開頭難”。真正回合打起來之後,在場上該怎麼打,該怎麼輪轉都很清楚,反而是在發球環節,很多業餘球友不知道該往哪發、該發什麼樣的球、該用什麼樣的節奏發。在我看來,發球其實是決定了下一個回合走向的關鍵選擇,用正确的節奏把球高質量發到正确的區域,這個回合基本上就赢了一半了。
也就是說,發球看起來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動作,但實際上包含着很多學問。從技術特點來說,殺球和吊球有相似處,平抽和快擋有相似處,但是發球是一項完全獨立的技術動作,和其他技術動作不同,所以發球是需要拿出專門的精力來練的。我小時候打球,印象中都學了四五年了,教練才開始教我反手發球,練了兩三個月才稍稍有點樣子,因為反手發球需要大拇指頂住拍柄,類似于反拍的握拍。小朋友剛學打球的前幾年,由于能力不夠,還不能做到正反握拍的轉換,這種時候很難理解反手發球的動作要領。等到進行了幾年的常規技術練習,對反手握拍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才能開始反手發球的訓練,可見發球的技術含量不低。
所以對于業餘愛好者來說,發球不僅僅是平時打球時的一個“小步驟”,更應該是你要拿出時間和精力來專門訓練的一項重要内容。對于發球的練習,我的建議是:注重正确的握拍,正确的發球姿勢,力求規範,然後多加練習,提高穩定性,這樣才能在實戰中,尤其是關鍵時刻保證發球的質量,發揮發球的作用。
在網上看到大家讨論我的發球,尤其是發後場得分率很高,是不是有什麼訣竅。說實話,我的訣竅就是發球當時的感覺,比如本來已經做了手勢告訴搭檔我要發什麼球,但是發球的瞬間感覺對手的站位有破綻,或者突然覺得自己發另一種球的感覺更好,那我就會馬上改變。這個真的沒有什麼規律套路可言,非要給出原因的話,可能是天賦吧。
因為我經常有這樣臨時的發球改變,在搭檔初期傅海峰會有不适應,但後來溝通了之後我們也達成了共識,比賽場本來就是瞬息萬變的,如果你總是固定套路,那對方就很容易去應付,比如足球裡的C羅梅西,他們過人絕不是事先想好了套路再去實行,而是根據防守隊員的實際情況來即時選擇過人的方法。所以逐漸熟悉了之後,我的這種臨時“變卦”的習慣,也不會影響到我和傅海峰之間的戰術銜接。當時我們還開玩笑說,這種發球節奏多好啊,連搭檔都能騙到,那對手更是被騙的暈頭轉向。2007年全英對陣陳俊明/吳甲亮,我記得好像是第三局中段,比分咬得特别緊的時候,傅海峰也連續來了兩次實際發球和手勢不一樣的情況,而且都得分了。比賽後我問他,他給我的回答也是:感覺來了。
當然了,發球也是可以有假動作的,比如說發後場球,我有時候就會在發球前徒手做幾個發網前球然後舉拍封網的動作,給對手一定的心理暗示,然後再發後場;或者不斷改變發球前整個動作的節奏、停頓時間,打亂對方的節奏,對方重心一亂,我發個後場,成功率就高了。
在我交手過的運動員中,讓我覺得接發球特别難受的都是左手持拍的,比如陳文宏,首先節奏上我會覺得很奇怪,然後他的發球真的是過網之後會急速下沉;傅海峰的發球也很好,他的球過網之後的急速下墜非常明顯。
相比于上述兩位,泰國的左手将博丁的發球真的是最讓我頭疼的,他的發球帶有明顯的切擊動作,現在“小黃人”的發球也是這樣,隻不過比較而言,博丁的發球更飄,而且還會帶着明顯的旋轉。球翻着跟頭過來,第一是下墜明顯,第二是根本找不到球頭在哪。有的時候甚至會出現球是沖着1号區來的,結果飛到一半開始往5号區拐。有一年韓國公開賽和他打,沒記錯的話,我接他的發球前十個都是隻能把球挑起來。我這接發水平還可以吧,但是那次真的是根本沒法積極處理球,隻能挑起來,特别被動。每次和他們打,包括有一年的蘇迪曼杯,都是打滿三局,都打得很艱難,他的發球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總結起來還是一句話:好的發球是很重要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