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簡注:呂叔潛,名大虬,文人,稼軒友人。餘不詳。金波,金色的月光。《漢書》月穆穆以金波。白發欺人,唐薛能詩: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欺人故故來。斫去二句,杜甫詩: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詞意散繹:
明月當空光若金波,一輪寶鏡重新磨過。高舉酒杯問訊嫦娥,歲月無情滿頭白發,事業無成又待如何?
真想乘風飛上長空,俯瞰萬裡大好山河。又聽人說若能砍去,那月中茂盛的桂樹,月亮光輝應是更多!
簡評:
此詞作于淳熙元年(1174)中秋,時辛棄疾在建康,因葉衡薦,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之職。這是一首政治抒情詞。篇幅短小,内容豐富,寄托深遠。
此詞主旨是表現對于妨礙自已實現政治抱負的腐朽黑暗勢力的憎恨,是用隐喻的手法來表現的。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是這首詞藝術上最主要的特點。
上片首二句以簡練而生動的筆觸描寫中秋之夜皎潔美好的自然景色。後二句對月傷懷。盛年的辛棄疾首先想到南歸以來,歲月虛度,理想與抱負都未實現。于是向月中嫦娥尖銳地發問:年華飛逝,白發欺人,我該怎麼辦?生動地揭示出内心的苦惱和焦躁,展示了一個有才幹,有抱負而不被重用的英雄的内心矛盾。
下片表現了作者對于造成他的苦惱焦躁的惡勢力的憎恨。“乘風"三句,意脈直承上片,在人間無法解除的苦惱,則轉而飛向長空,俯瞰萬裡大好河山。可是月中那茂盛的桂樹卻用它的陰影遮蔽了光明,使人無法看清楚。這一聯想也暗示着,大好河山因金人入侵而殘缺不全,作者多年系心的就是要使缺月重圓,金瓯無缺,山河一統。可是那些黑暗勢力卻阻止他實現美好理想。于是,作者憤然吟出“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警句。隻有砍掉這象征黑暗的桂樹,才能消除籠罩在大地上的陰翳,徹底掃除黑暗,把光明帶給人間。清周濟《宋四家詞選》謂桂婆娑“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小詞就在這極有藝術感召力的想象中表達了作者去邪除惡的迫切願望。
這首詞是辛棄疾用小令寫大題材,發大感慨的傑作之一,正如高爾基《我怎樣學習寫作》中所說:它加強“人的生活的意志,喚起他心中對于現實,對于現實的一切壓迫的反抗心”,激起人們改變現實世界的鬥争勇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