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深度分析苗兆光

深度分析苗兆光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17:37:37
  • 文 / 苗兆光博士,華夏基石咨詢集團業務副總裁兼成長企業研究中心總經理
  •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
  • 根據華夏基石2020“深耕與進化——行業領袖與隐形冠軍之路”年會論壇演講整理

  • 深度分析苗兆光(消減企業内的熵)1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要讨論的是企業要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傳承和創新,即企業怎麼做到在傳承曆史的基礎上去尋求突破?

    關于這個問題,華夏基石的合夥人老師們,包括孫波老師、夏驚鳴老師、郭星老師,我們理解比較一緻,多次交流過“未來到底我們的重心在哪裡”。這不是能輕易回答出來的,在此我做一些或許有益的分享,意在抛磚引玉。

    一、華為的熵減哲學

    中國企業有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搶奪機會的階段,就是搶奪風口。‍中國改革開放伊始,是站在世界的一個低谷上,‍‍那些發達國家積累的能量,像高山一樣的大水一樣的流到我們低谷裡來。‍‍所以前幾十年中國遍地都是機會。早期的企業緻勝之道,就是要善于捕捉機會,‍‍捕捉風口。

    第二個階段,其實拼的是玩法,也就是模式。同樣有風口來、有機會來,誰的玩法更清晰,誰玩得更好,這樣的企業就能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小米、阿裡都是在模式上突破的。

    第三個階段,也就是現在,我認為企業其實到了一個拼管理的階段。現在的狀況是,機會沒那麼多了,發展的速度也沒那麼快了,企業真正是在拼管理。今年我們去很多企業,‍從互聯網企業到傳統企業,企業空前地重視管理,之前沒有哪個時期能像現在這麼重視。我認為這個現象有可能也是因為華為的崛起。華為給企業帶來了什麼我們無從具體衡量,但确實起到了促使企業依靠管理去‍‍決勝的狀态。

    因此我也下力氣研究華為的一些做法,着力把一些很抽象的事情研究具體。今天要講的是華為最著名的‍‍哲學——熵減哲學,也是任正非提出來的。我們看看它的來龍去脈跟管理有什麼‍‍區别?

    華為的熵減哲學來自于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認為世界上的能量是無窮無盡在循環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核心,則是能量隻能單方面轉移,從一種可利用狀态轉到不可利用狀态。實際上熱力學第二定律提出來以後,人類認為這是一種悲觀的理論。

    研究科學哲學的人一直把這種‍‍物理學的原理擴展到各個領域。最有名的是薛定谔,他‍在《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裡面講到,凡生命體,動物也好,植物也好,之所以有活力,就在于它是一個熵減系統,它不會積攢負能量,而是能把負能量淘汰出去,使能量一直處于激活狀态。簡言之,生命的存在源于“負熵”。

    在1987年,傑裡米·裡夫金、特德·霍華德有一本著名的書叫 《熵:一種新的世界觀》。據說任正非是讀了這樣一本書,并且把它引入到了生活的各個領域。他說,‍像你買了新房子,一開始空間感特别好,‍‍裡面秩序感也特别好,住過10來年,你突然發現這房子床底下、門後頭,牆上挂的、櫃頂架的,哪兒哪兒塞的都是東西。你會發現,其實家裡越來越滿的那麼多不該積攢的、‍不再有活力的東西,把你的空間給占用了。我家就是這樣的,我相信在座各位會有同感。

    任正非認為企業裡、整個社會上,也有很多這樣的東西使得社會沒有活力。他認為這是一種新的世界觀,并把它引入到企業當中去。他說企業當中也有很多類似的熵。

    比如說員工的忠誠度。一旦員工對企業忠誠,他就有幹勁,‍所以企業早期發展時一定需要員工的忠誠度,但是一個企業維系員工的忠誠是有代價的。一個初入公司的員工一個月掙5000塊,‍‍你要維持他的忠誠,可能要拿工資激勵他。如果一月給他漲2000塊錢,‍月薪漲40%。結果你會發現,等他掙到2萬塊錢的時候,你再給他漲2000塊錢,起不到激勵作用。

    任正非說其實這種忠誠度,到最後也可能變成熵,使得你激勵員工的成本越來越高,到最後企業就不堪重負。企業裡有很多類似這樣的熵,所以他認為‍‍管理的過程就是要‍‍解決熵減的過程。這是華為的基本邏輯,華為的價值觀、流程都融入了這種思想。

    二、企業内的四類“熵”:業務熵、機制熵、文化熵、人才熵

    現在華為的課非常火,很多華為出來的人身價都很高,出來講課時講熵。但是我一度很郁悶,從個人咨詢實踐來講,去很多企業的時候,人家說你給我舉點例子,企業的哪些東西都是熵。我發現就隻能跟人談談哲學,很難談得很具體。對大部分的企業來講,如果你講得不具體的時候就沒法落到管理上,任正非談哲學,下面一群“狼”就能去‍‍把哲學轉化成現實的事情,但是沒有企業能輕松做到這樣。因此我做了很長時間的工作,想說清到底企業内部都有哪些是熵?它們的表征都是什麼?我們一一來看。

    第一,業務熵及其表征。

    1.一成不變的老業務。我們去很多企業,發現它發展幾十年,折騰很多事情,結果主要收入來源還是幾十年前的業務。這是很多企業的困擾。業務一直不能突破,這是不是一種熵?環境一直在改變的時候,業務的更新在哪裡?我有時候反思我們自己,幹咨詢一行20年了,我們給企業提供的服務有什麼本質的改變?

    2. 用老業務卡新業務。大多數企業也都面臨着業務變老的狀況,有很多企業,‍遇到了發展新業務的時候,會用老業務的模式來卡新業務,這時新業務就起不來了。

    3.‍‍路徑依賴。我最早做企業,遇到的大部分是做快消品。‍‍快消品企業都擅長于做分銷,所以我認為分銷可能是很容易掌握的一項技能。結果我在咨詢實踐中發現,做直銷的企業想轉型做分銷的時候,做個四五年都做不起來。原因何在?因為他們理解業務的時候隻會做直銷,總是拿直銷的思維去卡分銷。反之也如此,做分銷的企業想做直銷的時候,也依然是很久都掌握不了這個技能。

    4.新技術不能用于業務。技術叠代時,企業怠于更新。我們眼睜睜地看到很多技術在湧現,‍‍企業就是掌握不了。比如說現在的互聯網轉型,其本質是把互聯網這一門技術用于到你的業務。‍‍但是我們看到很多企業裡不能把這種新‍‍技術用到業務上。

    舉個例子,我們跟小米聊,很多企業遇到新技術的時候,它都遇到什麼障礙?他們做電飯煲,曾經問日本做電飯煲的企業研發:你們認為日本的電飯煲還能有什麼改進嗎?回答說當然能了,現在技術突破這麼厲害,我當然能夠用,為什麼你們不用呢?但實際的障礙是,像三洋這種企業,在電飯煲市場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它為什麼要把新技術用進來?它會認為,我産品賣得挺好,我增加新技術的時候,要增加模具、增加投入,而且要考慮供應鍊要不要跟上。一個新技術會制造很多新問題,那我為什麼要把這種新技術用進來?

    5.外部機會改變時,很難調整航向。

    6.競争撲面而來時,無能為力。我們今年給一家軟件企業做ERP。實際上它們是‍‍眼看着騰訊的企業微信,‍眼看着阿裡的釘釘起來了。這兩者本質上都是颠覆過去ERP的一種新的方式。眼看着一開始人家做這個思路,你說要改變一下模式,也做一種新的打法,但發現做不到。它自己内部的結構,就不支持這種新業務。就像當年蘋果出來以後,諾基亞這種企業看不到嗎?‍看得到。競争已經擺在眼前,你發現你就是改變不了。

    7.業務升級困難。很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要說遇到外部挑戰,就連内部挑戰也應對乏力。創業期的企業都是機會主義的,遇到機會就要往上撲。結果一旦企業選定了一個領域發展,同時對機會的捕捉自由度變得沒那麼大的時候,很多企業還是犯機會主義,總是有多元化的沖動。它養成了過去那種對機會的依賴習性。

    8.增長方式不變。典型的例子就是長生生物。長生生物所犯的錯誤,說到底就是把質量不合格的産品用一些商務手段賣出去。說實話,這麼玩的企業不在少數。很多人說長生生物罪不可赦,‍但是我在跟醫療企業讨論的時候,我說你想想在長生生物這些企業之前,80後70後打幾顆疫苗?沒有幾個吧。但是現在80後70後們的孩子打多少顆疫苗?每個家長可能都記不住是多少。那麼這些企業在保障兒童健康方面有沒有貢獻很大?現在的長生生物斷無可能做得比以前差,隻是因為到現在環境已經改變,要置它于死地的時候,它的業務熵導緻它的增長方式不能改變了。

    第二,機制熵及其表征。

    1.機制帶來的利益闆結。很多企業的機制利益實際上都闆結掉了,企業早期發展的時候,研産銷是清晰的。你開始設計營銷的激勵機制、研發的激勵機制、生産的激勵機制,等等。營銷的機制就用提成,你賣多少單我給你多少錢;生産用計件制;研發按産品的收入來提成。等你新的業務開始調整的時候,你會發現這種機制形成的利益闆結就‍‍制約了你往前發展。因為新的業務出來以後,最開始是最不能起量的,‍‍一旦不能起量銷售就不願意賣,因為他拿的提成少;一開始不起量,生産就不願意做,因為他願意做量大。價值環節脫節了,如此,研發又哪裡能有動力呢?

    2.企業内的食利階層。随着利益結構的闆結,企業内部形成食利階層,‍我們稱之為“上市綜合症”。‍‍一些人賭對了一個企業,盡管創業公司的人的素質還不一定有大企業好,但是趕上了好的機會,這公司上市了,這些人拿了一點點股權,比如說幾百萬股,“哐當”一下‍‍富裕了以後,就變成食利階層。不管怎麼着,隻要公司有利潤,市值在增加,食利階層就可以很好。我去一家企業,一個原始股東說,我現在坐家裡一年賺的錢比過去多少年都多,因為企業上市了,2019年的市值不錯,翻了番。這時候這些人就‍‍沒有往前進的動力。财富的積累成了馬太效應。

    3.機制的自弱化。很多時候,機制是一種自弱機制,而非自強機制。‍‍我最近在讀春秋戰國。春秋時代為什麼最後得天下的是秦國,‍‍把秦國打敗的是楚國?為什麼不是其他國家?源頭在于,周朝在設計諸侯制度的時候,用的就是自弱機制。

    為什麼這樣說?打完‍‍天下以後,分封諸侯,一人一塊土地,這就歸你了。所有姬姓家族的人分的都是最肥沃的土地。洛陽城是王室,叔伯兄弟分到山東,‍‍是魯國;立過功的,像姜子牙,分到齊國;中原地帶離洛陽比較近的,鄭國魏國都是姬姓家族的。那些不待見的人全分到外圍了:秦國分到陝西這個地方,楚國是在蠻荒之地。

    分的時候還算滿意,結果沒想到這個機制是動态的。每家諸侯都生孩子,給每個孩子都要分地,整個國家孩子越來越多,内部的國家越切越小。王室家族的這些諸侯的周圍,不能打,不能占,因為都是鄰居,都是自己兄弟姐妹,誰還能搶誰的地盤呢。反而是秦國的、楚國的,地處外圍,本身就有野蠻的氣質,想擴張的時候,不能搶自家的兄弟姐妹,就往外去殺伐,它的地盤就越來越大。

    這種自弱機制,往後來越發展,忠誠度的力量都變得弱化了。我昨天就想,如果當年的周天子讓我來幫他設計機制,我不能說你的兒子都給分些爛土地,那些你看不上的人就分好土地,這主意也出不了。所以仔細想來,可能機制帶來利益的同時,它内部本身就存在着一種自弱的力量。企業内部出現機制熵與分封諸侯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4.與業務的發展脫節。華為的早期,都是派那些能幹的人到各個地區去搶地盤。等到1994年,C&C08出來了,華為的業務性質改變了,以前做的都是幾十萬的小單,現在一單大概幾百萬、上千萬元。單子一改變,其客戶的決策流程要改變。‍以前你搞定一個副總就可以了,搞定老闆就可以了,然後隻要會喝酒,個人能力強,就能去做業務。‍到業務大單的時候,企業要集體決策。你搞定一個人不行,你得搞定一個團隊,這就意味着你的業務模式不得不變。以前靠單兵作戰,現在必須靠團隊作戰。你會發現,原來的績效管理利益分配機制不靈了,而這個時候關鍵看你的機制能不能跟得上調整。

    5.短期化,跟着指标走。短期化機制造成短期化指标管理。現在哪家企業機制能指向長期,就能赢得競争。

    6.功利化,無利不起早。很多人都是在談錢,率先想到的是拿一單子,拿一項目信息給多少錢。使命、戰略,都會抛之腦後,變得愈來愈功利化。

    7.激勵遞減。前面已談到,一旦早期激勵機制是有效的,随着獲益人的基礎越來越大,激勵效果是遞減的。

    第三,文化熵及其表征。

    1.共同經曆建立的假設,環境改變時,假設不随之改變。理解這一點,大家可以參考學習關于華為願景的表述,随着時間推移、環境改變,華為願景也在更新。但很多企業不是這樣做。

    2.模仿、抄襲。華為做IPD研發的第1個環節,一定是分析需求及産品概念。但很多企業并非如此。我去一個企業,問他們的研發過程是什麼樣子的?回答說研發部門第1個環節叫“測繪”,我懵圈了,我說你告訴我測繪是幹嘛的?‍‍他說測繪很簡單,找到競争對手最好的一個産品,把它打開,尺碼都量量,把裡面的數據都測繪出來,再進入研發的第2個階段——開發。

    這其實就是模仿抄襲。但是所有的企業,在早期發展的時候,也不能斷然說它是錯的。能抄幹嘛不抄,創新總是風險大啊。但是當知識産權保護時代來臨時,原有文化的這種假設都要改變,資源投資的方式都要改變。

    3.價值觀的挂羊頭賣狗肉。有些企業,文化就是上牆的擺設,挂在那裡誰都不信。

    第四,人才熵及其表征。

    1.惰性。人才總會發生惰性。其實說到底,人不是為奮鬥而來,總有一天惰性會起來。你剛上班的時候,不打卡老闆會批評,你可能會丢了份工作。早期,你隻能掙5000塊錢的時候,要沒了這份工作,下個月就交不了房租。那你一定是勤奮的,‍怕丢了工作。到了‍四五十歲年齡,家裡有點積蓄,工作上有點地位,紀律性就變得沒那麼強了。這時候幾乎人人都可能開始犯自由主義。

    我每年評我們團隊的優秀時,發現從勞動态度上看,總是新來的員工好,呆時間長了的就變成“滾刀肉”,你怎麼提要求,他都有一種方法來對付你。企業裡面那些老員工會說,老闆無論提什麼,他都能知道我怎麼撒嬌、怎麼用手段,好讓老闆把我不願意改變的給騰挪回去。企業基本都是這樣子。

    2.觀念難改。觀念在悄然之間變得陳舊。很多以前先進的觀念可能到現在就變得陳舊,‍也包括知識。

    3.知識陳舊。經驗向成見轉化。你過去賴以生存的很多知識,現在可能變成了成見。

    4.難以改變的習慣:習慣向習性轉化。

    5.人際關系闆結。永久不變,相互成為包袱。舉個不甚恰當的例子。往往我們在進公司的時候确定下來的某些事,以後就很難改變。我到現在見孫波老師都叫孫總,因為我進入公司時人家就是“總”了。這種關系就決定了企業内部的關系,也意味着鎖定了你的資源結構。這種時候你要想改變企業的時候,需要先改變與他人的關系。你怎麼去改變這種關系?其實很多時候新人難以起來,難以發揮最大價值,就是因為人際關系的闆結。

    6.難以激勵。前面已經講過,就不再贅述了。

    7.忠誠度:負擔不起的忠誠。關于這點任正非先生講得就很清晰了。

    8.共同的經驗,認知的牽絆。基于企業共同的經驗和共同認知,一旦有了共同經驗更大改變,你自己的個人經驗改變起來較容易,但大家确定的東西卻很難改變。

    三、管理的要義就是緩解熵增、促進熵減

    管理領域裡很多方面都有、都是現實中的熵。這些熵的解決‍‍不是一種哲學,而是要通過具體的管理手段去解決。你要解決熵增問題,最核心的是打破結構。一個企業的五大結構,包括業務結構、價值觀結構、組織結構、人員結構、文化結構,基于成長發展的需要一一都要打破結構。管理的要義就是緩解熵增的過程,促進熵減的過程。具體而言,就是如何把公司内部這些降低活力的部分去掉,增加活力。

    第一,管理的基礎:永無止境的PDCA循環。

    其實道理都是很樸素的,管理的事情沒那麼複雜。大家看下面這張PPT:

    深度分析苗兆光(消減企業内的熵)2

    這就是典型的豐田模式。管理其實可以簡化為PDCA,它本身就是一個熵減的過程。任何時候你提出一個計劃,要先有一個方案。比如你設計機制,哪怕是提成制、合夥人制或者是利潤分享制度,它都是一種計劃,你提出來、設計完,然後在工作過程當中去執行這個計劃。回頭你要看這個計劃在過程當中,有什麼不利之處、改善之處,然後去調整它。這個方案你隻要堅持住了,其實每一個循環都是把那些積攢的熵去掉的過程。現在豐田在PDCA後加了一個F,意思是你最後調整好了,形成了知識經驗,還要去橫向推廣。

    其實PDCA F也很簡單,在華為叫“閉環”:發出去的東西一定要回來,設計出來的東西一定要回來。這個過程當中,基本邏輯就是,計劃、實施、檢查、糾偏,再去推廣。管理的本質是一個永無止境的PDCA循環,每個環節都是往上走。

    深度分析苗兆光(消減企業内的熵)3

    我一個大學同學,寫畢業留言冊的時候說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坐在家裡也能掙錢。很多企業都是這種理想,老闆想建一生态自己玩,他自己呆着就能掙錢。基本上都是希望合夥人制度下面,大家的動力全起來了,他不用幹,一舉實現基業長青。還提出了一個說法: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造鐘而不報時。‍‍想得挺美的,但你很難做到。這實際上就是熵。不可能建立這種一成不變的機制。

    第二,用自強機制篩選奮鬥者。

    企業應該建立自強機制,去篩選奮鬥者,而不是用春秋戰國分封諸侯那種自弱機制。很多時候機制是逆人性的,你要想基業長青,就要把你看好的真正力量去配置到機會上,而不是配置到利益最大化的環節。

    自強機制的核心,我認為是上帝賦予人類的。為什麼人類能從一個不能自保的猴兒,變成統治世界的人?就是因為有一個自強機制,叫“優勝劣汰、适者生存”。華為從頂層設計上每年把股權縮減10%,即便是股東其實也是不安穩的,你的利益你的蛋糕是被逐年攤薄的。這種機制恰恰是讓每個人都不能成為食利階層。

    彭老師談到我們要幫家族企業做咨詢,我們也去接觸了一些很多家族企業,他們總是想自己的财富怎麼可以傳承下去?其實不可能。曆史上很多富可敵國的人,如今安在?早已經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了。所以企業傳承與創新的根本是要建機制,而機制就是要把你的人鍛煉的硬。你怎麼把你的人鍛煉的硬?就是要把他擱冰上,擱冰上它才能變得強,你篩選出來的才是奮鬥者。奮鬥者當然有一定的标準:

    1.不着急:奮鬥者做事有長久之心。尤其做管理的事情,不能着急,不能短期。奮鬥者關注的是事業的目标。

    2.主動工作:企業裡有兩種人,一是主動工作者,二是被動工作者。主動工作者推動别人變化,被動工作者等着别人推動。我認為奮鬥者區别于勞動者最大的區别,就在于奮鬥者是主動工作的人。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喜歡被動的人,老闆說怎麼幹我就怎麼幹。這種被動工作的人在企業裡是沒有價值的。作為老闆來講,最累的是什麼事都得你去想。

    3.信仰獲取分享:奮鬥者是先貢獻後分享,勞動者是先索取後奉獻。

    4.事業優先:在生活的所有事項裡,事業擁有優先級。确實很多人的優先次序排序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就不能家庭優先?為什麼就不能生活優先?為什麼就不能享受優先?為什麼就不能女朋友優先?這些優先排序都是正常的、合乎人情的。但是對企業來講,要選擇的是那些企業優先的人。企業得重用這些企業優先的人,才能夠使得那些非企業優先的人也能生活得更好一點。

    第三,企業要有成長型思維。

    企業的管理要想破熵,在思維方式上要有成長性思維。關于成長型思維,我理解是三層意思:

    1.成長即成功。對企業來講,不要輕易定義成功,尤其對現在那些創新領域的公司,真地很難設定一個标準。什麼叫成功?什麼叫不成功?隻要比過去好,就是在成長、成功,說明你做得很棒。你是大師,你是大腕,結果這段時間你沒成長,去年講啥,今年還講啥,起碼證明你今年是不成功的。像我們這水平一般的人,‍‍隻要每年講得不同,每年都往前邁一小步,就是一種成功。

    2.不輕易設限。具體而言,就是認為能力是可以獲得的,對自己如此,對别人亦如此,這也是互聯網精神之精髓。今年做的客戶裡面,确實分了三個世界,其中一類是互聯網世界的企業。真正深度進入互聯網企業,發現這些人真的是思維方式的區别,用的是本質的思維。他們去談客戶,是去談規則,把客戶談得徹徹底底。互聯網企業裡,你要說這件事老闆說了算,老闆會給你翻臉,我什麼時候說了算?你會發現,不輕易設限,的确是這些互聯網企業的精神之所在。

    3.歸零思維。經驗與成見隻有一牆之隔,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包袱。任何時候‍‍我們做一件事情,不論你再有成功的經驗,也要回到零起點上去思考。這一點上,我覺得華為是落實到方法論的。華為當年寫基本法時提的經典三問,我覺得是把熵‍‍建立到方法上來了。

    深度分析苗兆光(消減企業内的熵)4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都要問過去為什麼成功,成功的經驗、模式、方法到底在哪裡,要從戰略、理念、機制、模式、方法五個層面去總結過去的成功經驗,然後‍‍去把它提煉出來;分析現實面臨什麼挑戰,哪些經驗還能用,哪些經驗已經成為障礙;然後再想未來成功靠什麼,注入什麼新的東西。我認為這是一種基礎的方法論。隻要每個層面都能總結出來,你一定要繼承了過去成功的東西,又淘汰了那些抑制未來的熵。

    第四,企業有開放的文化與價值觀。

    企業要有‍開放的文化與價值觀。我去過所有的企業,老闆是一言堂的公司,絕對是沒有活力的公司。所有的企業要有活力,要看員工在裡面嗨和不嗨,要看企業能不能向内開放,就是向員工開放利益、開放權力、開放機會,同時向外‍‍開放資源。

    我的分享就是這些。謝謝大家。

    (文章整理/編輯 張曉倩)

    —————————

    華夏基石e洞察(微信号ID:chnstonewx):由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泰鬥、咨詢業開拓者、《華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的彭劍鋒教授領銜,資深媒體人及企業文化咨詢專家宋勁松先生聯合創辦,我們努力提供最具原創性、思想性和實踐意義的管理文章,是中國頂尖管理智庫平台和原創中國管理思想策源地。權威、理性、睿見,高級管理者必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