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子(約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又名道玄,今河南禹州人。吳道子小時候家庭孤貧,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曆任供奉、内教博士、甯王友。曾随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長于壁畫創作。
因為吳道子在畫壇上有些名氣,公元713年左右,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長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畫”。後官至“甯王友”。吳道子入内供奉之後,多在宮中作畫,有時也随從玄宗巡遊各地。吳道子畫技高超,筆法娴熟。吳道子不僅善于畫山水畫,畫動物也頗能傳神。開元、天寶年間正是吳道子繪畫創作的極盛時期。這時他僅在洛陽,長安兩京寺廟就留下壁畫三百多壁畫和大量卷軸畫。
吳道子藝術特點
吳道子善于從複雜的物體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陰陽面,歸納成為不可再減的“線”,結合物體内在的運動,構成線條的組織規律,如衣紋的高、側、深、斜、卷、折、飄、舉的姿勢,完全基于線條的組織而描摹出物體的性格。這種線的要求是嚴格的,每一根線都符合造型傳神的要求,每一根線都充滿了韻律美,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創造的線。
吳道子發展了張僧繇的簡括畫法,即所謂“筆才一二,像已應焉”,“筆不周而意周”,并在此基礎上又有突破和創新,人物畫自成體系,被稱為“吳家養”,對中國佛教人物畫得影響深遠;創作了的豪邁奔放、變化豐富、錯落有緻的“莼菜條”線描,有豪邁自由的氣勢和波折起伏的變化;線條有速度,有力量,産生了 “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藝術視覺效果。人稱其線條是“吳帶當風”;吳道子的畫用色傾向于簡淡、雅緻,在焦墨痕中略加點染,從而突破了南北朝以來的重彩風格,當時稱為“吳裝”;首創了白描畫法。
吳道子畫人物,筆勢圓轉,衣服飄帶如迎風飄揚,後人稱這種風格“吳帶當風”。敦煌的唐宋壁畫中可見類似風格。與吳道子風格相似的還表現在線描與暈染等技法上。學者們認為,敦煌壁畫中的蘭葉描與吳道子線描絕技也是一脈相承的。唐代流行的蘭葉描所描勾的形态,外柔内剛,粗壯者挺拔有力,精細者委婉柔麗。
吳道子藝術成就
吳道子在繪畫藝術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刻意求新,勇于創作。《曆代名畫記》記載了他這樣兩句話:“衆皆密于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衆皆謹于象似,我則脫落其凡俗。”由此可見他在繪畫藝術上不落俗套,大膽創新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成為畫師們所學習的楷模,繪畫作品稱為“吳家樣”。故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序》中品評了唐朝諸畫家“近代畫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吳道子天縱其能,獨步當世,可齊蹤于陸(陸探微)、顧(顧恺之)。”
在吳道子的人物畫中,人物造型真實生動,極富感染力,他很重視眼神的描寫,另外吳道子的山水畫也很成功。其“疏體”畫法,為後代之宗。吳道子和李思訓兩人先後在長安大同殿畫展巨幅嘉陵江山水。人稱吳道子代表山水畫的線條美,李思訓父子代表山水畫的色彩美,而王維代表水墨美。
吳道子還弘揚繪畫藝術,悉心教授弟子,把自己高超的技藝傳給下一代,使繪畫藝術後繼有人。據《圖繪寶鑒》和《曆代名畫記》記載,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較知名的有盧稜伽、李生、張藏、韓虬、朱繇、翟琰等。韓虬“以丹青自污,學吳道玄,尤長于道釋”。朱繇從師于吳道玄,也“妙得道玄筆意”。吳道子對弟子言傳身帶,不是讓弟子們背誦口訣、研色等,就是讓弟子們臨摹他的畫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曆代名畫記》便有這樣的記載:“吳生(道子)每畫,落筆便去,多使琰(翟琰)與張藏布色。”有時,吳道子作壁畫時隻描一個大概,其餘便讓弟子來完成,在洛陽敬愛寺中,吳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經變”即由翟琰完成的。吳道子的繪畫藝術對唐代的繪畫有着深刻影響,他被後世尊為“畫聖”,後來他的徒弟接替了“畫聖”的名号。
吳道子代表作品
《送子天王圖》、《八十七神仙圖卷》、《梁武帝》、《郗後》、《明皇受篆圖》、《金橋圖》、《朱雲折檻圖》、《漢光武帝燎衣圖》、《玄元真》、《孔聖像》、《孔子按幾坐像》、《司寇像》、《顔子像》、《仲由像》、《李林甫像》、《陳希烈像》、《楊國忠像》、《一行大師真》、《地獄變相圖》、《托塔天王圖》、《大護法神像》、《孔雀明王像》、《十指鐘馗圖》、《寶積賓伽羅佛像》、《萬國鹹甯》、《雲行雨施》、《江海奔騰圖》、《嘉陵江山水三百裡圖》、《南嶽圖》、《雙林圖》、《華清宮圖》、《群驢圖》、《鹿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