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孫瑞希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辭職在職場中很常見。特别是年後,大部分職場人都領完了年終獎,又适逢“金三銀四”招聘旺季,很多職場人都蠢蠢運動。
一句“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就是再好不過的辭職理由。那麼,對于之前咬牙堅持,做夢都想辭掉的工作,到底還有必要堅持下去嗎?
不一定,這要看你所處的職業發展階段。如果你連生存的問題都沒有解決,眼下又沒有更好的選擇,貿然辭職豈不是要“斷炊”?所以正确地認知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任務非常必要。
01生存都沒有解決談何發展
如果按25歲就業,到60歲退休計算的話,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大概有35年。世界知名生涯發展研究者舒伯将人的職業生涯劃分為五個主要階段:成長期、探索期、建立期、維持期、衰退期。
新精英生涯創始人古典老師,在此基礎上做了更接地氣的劃分。他把職業生涯劃分為三個階段:生存期、發展期和事業期。這三個階段的最主要區别就是我們對職業需求的改變。而這種職業需求的改變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跳槽決策。
我做生涯一對一咨詢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來訪者,問他:你喜歡現在的工作嗎?他說:不喜歡。再問他,不喜歡居然堅持了這麼久?他說:看在錢的份上。通常,這樣回答的人,多數都處在生存期。
當然,這裡也不排除有一部分比較富有的人,他們的職業價值觀本身就是經濟報酬,所以你和他談工作,他的第一反應總是錢。
我有個客戶,家裡有工廠,兒子不喜歡在父親眼皮子底下做事,就去一家建築施工企業集團謀職,後來做到了A類項目經理(大型項目)的位置。作為富二代,他坦言并不喜歡這份工作,但一直很努力的去做,因為很享受賺錢的感覺。所以這類人的職業發展中本身并沒有生存期。
那麼,如果判斷一個人是否處在生存期呢?很簡單,生存期的訴求是賺錢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人還在追求經濟獨立的路上。
對于一個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一般人的生存期是3-5年。由于時代的發展,90後的職業生涯呈現出一定的特性。由于90後是中國第一批真正意義在小康社會出生的人,所以,對于一些有家庭兜底的90後來說,他們可能直接越過生存期進入發展期,或通過“間隔年”的方式再踏入職場的案例也不少。
如果你的職業發展階段還處于生存期的話,跳槽的時候要慎之又慎。生存期的人不适合有較長時間的職業空窗期,不然生活會受到極大的影響。金三銀四招聘季,工作機會雖然很多,但競争也非常激烈,在沒有靠譜的下家接手之前,不建議貿然裸辭
發展期你可以任性一把
我們知道,在求職的時候,有些人比較關心工資、福利,有些人不太關心工資是多少,他們更關心企業未來的發展戰略,自己是否能在這個企業獲得更多的成長機會。
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個人的關注點不在收入上,而是在提升能力和發展上,這個時候,基本可以判定,他處在發展期。發展期最重要的特征是越過收入看增速,越過賺錢賺本錢。
如果你的職業發展階段處于發展期的話,那麼這意味着經過生存期的積累,你不但具備一技之長還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你對公司的認同感越來越少,失望越積越多,是時候離開了。
你可以“騎驢找馬”,也可以裸辭。無論你努力追求的是金錢還是職業發展,你在職業選擇上都有更多的自主權和掌控感。
事業期才是真正的自我實現
發展期到最後,會呈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從發展的高點回落,慢慢衰退。一種是進入事業期。當一個人取得了非常巨大的職業成就,而外在的金錢和成就感已經驅動不了他的時候,他開始想着做點自己感興趣的、有意義的事。
還有一種情況是,很多人的職業發展會在45歲左右達到高原期,發展放緩,這時候他也會思考,從現在到退休的時間段,我要不要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隻要找到了自己認為有意義、感興趣的事,并且持續做下去,都意味着職業發展進入事業期。
一個人的事業期,不以财富、地位作為衡量标準,而是他找到了成功的内在标準,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他進入了一種自我實現的狀态。
如果你的職業發展階段處于事業期的話,那麼這意味着經過多年的職業積累,你基本已經進入了财務自由的狀态。這時候跳槽,經濟因素已經不是考量的目标,重要的是在跳槽前搞清楚自己内心深處真正想要追求的東西是什麼。比如:意義感、掌控感、利他助人,這些可以通過創業、做公益、支教等等方式來實現。
想要擁有美好的人生,重要的是讓能力配得上夢想
很多人在職業發展中的痛苦源自于“能力支撐不了夢想”。所以,對于職業發展階段,我們要有一個正确的認知。
1、三個階段可以加速,但不能跨越。
每個階段你都要走,可以加速但不能跨越(有資源有背景可以忽略)。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夠立刻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是尋找自己的“天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生存期都沒過。
我見過很多來訪者,明明已經看到了夢想的方向,但是這條路要走很長時間才能看到經濟收益,而現在的财務壓力不允許,所以遲遲邁不開步。
因此,如果你還沒有跨越生存期,先小心翼翼地揣好夢想,努力賺錢, 盡早實現經濟獨立,才能進入到發展期和事業期。
2、三階段并不一定在一個人身上走完
有的人一輩子在生存期掙紮,為生計奔波;有的人進入發展期高點後就慢慢衰退,沒有進入過事業期。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那麼幸運,最終走到事業期。這條路可能在一個人身上完成,也可能在一個家族身上完成,也可能在幾代人身上完成。
(1)家族完成:比如,一個貧窮的家庭,有好幾個孩子,為了供一個孩子讀書,其他的孩子辍學去打工賺錢。那個讀書的孩子很争氣,名校博士畢業,畢業後直接找了一份特别有發展的科研工作,直接進入事業期,因為家族幫他扛過了生存期。
(2)幾代人完成:我有一個客戶,今年五十歲,是一家私營企業的老闆。他爺爺在解放前是手藝精湛的染布師傅。建國後,支援國家建設,從浙江來到東北的紡織廠。
爺爺那一代基本解決的是生存問題。他父親是讀書人,後來分配到機關,退休的時候是一個地級市某個局的局長,父輩完成了發展任務。
到了他這一輩,他學習不好,但腦子靈光,喜歡做生意,所以工作沒幾年就出來自己折騰,從小作坊到大工廠。
到他女兒這一代,直接憑興趣選擇專業和工作。美國西北大學畢業後去了全球知名職場社交平台X英美國總部實習一年,之後去了斯坦福讀碩士。孩子說,畢業後也不打算馬上工作,她選擇了“間隔年”,要歐洲遊曆一兩年再說。他和孩子都進入了自我實現的階段。
我在中科院心理所讀書,心理所的有些“大牛”,也是這個路線。往上數三代,不少人家第一代可能是農民或普通工人,第二代有人開始經商,一些學習好的,考入好大學開始走仕途。到了第三代,他們擁有了更大的選擇自由,不繼承父業,而是做自己喜歡的學術研究。不為錢,不為權,就為喜歡。其實也是從發展期到事業期的一個表現。
所以,年後要不要跳槽,做夢都想辭掉的工作要不要換,這些要根據你所處的職業發展階段做出理性的判斷,不能由着性子随意來。
以前看過一個段子:每天早上叫醒你的是什麼?文藝青年:夢想!普通青年:饑餓。二B青年:尿…
不管今天的你是為賺錢辛苦奔波,還是努力鍊接資源發展,還是尋求實現自我的價值,你都在自我實現的軌道上。
作者簡介:孫瑞希,生涯咨詢師,個人成長教練。十餘年HR從業經驗,經曆了從一線員工到高管的職業發展曆程。隻寫實用的成長幹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如果你正處在職場困境中,請為自己找一個靠譜的答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