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正的修道之中,儒家也罷,佛家也罷,道家也罷,都需要在虛靜中下功夫。
虛是心中無事,沒有任何雜碎,沒有任何雞零狗碎的東西,重空性、無執、無欲。靜重專注、安靜、有專注力。最早的時候,虛心也是這個意思。
隻有在虛靜境界之中,你才會認知本來面目,即老子所說的“歸根”。
禅宗就經常說,你知道你的本來面目嗎?這個本來面目,就是“母”,萬物之母。它是“無中生有”的無,是“真空生妙有”的真空,是萬物生長的本體性的那個東西。
道家有很多類似于真空生妙有、一空萬有的說法,“空”就是歸根認母的那個“母”。當你發現萬物歸于無常,進入一種無執無欲的境界時,就叫空。它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紅樓夢》中,薛寶钗跟寶玉開玩笑時引了慧能的一首偈子,裡面有一句話很有名,卻是後人篡改的,并非慧能的原話,就是“本來無一物”。書中說,慧能的偈子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實際上慧能的原作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兩者的區别,我在《雪煮〈金剛經〉》中已經講得很清楚,此處不再贅述。簡單來說,它不是從突然都沒有,到出現了很多東西,也就是不是先一空、然後萬有,而是一空的同時就萬有,因為萬有所以一空。這個空,不是空白的空,而是空性的空。它是一種不斷變化和消失的流動狀态。
比如,剛才大家來的時候,我還沒有來,那麼剛才的這裡就沒有我;但過上一會兒,我就來了,講課講到現在,再過一會兒,我講完課又會離開這裡,就相當于在這個世界裡消失了。這就是“空”。我講出的話一直在變,不可能永遠在講同一個字,這也是“空”。老子特别強調這種狀态,“無為”“知常”“曰明”“靜笃”“虛”指的都是這個狀态。當你感受到不斷變化的世界,知道自己想有為也沒法有為,因為你什麼都留不住的時候,你也就無為了,順應一切的變化了,這時,你既順應變化,又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反而能“無為而無不為”。因為你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能包容,因為沒有放不開、很在乎的東西,沒有私心,不覺得自己失去了什麼,才能實現天人合一、人與大自然合一,那麼你的心靈便能做主,便能合乎大道了。
但你要記住,這不僅僅是一種看法,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就是“常”。
一定要明白,修道也罷,做事也罷,什麼也罷,都要變成生活方式,才起作用。也就是成為常态才起作用。因為你有肉體,肉體在不斷地變化,細胞在不斷地新陳代謝,你的生命狀态也在不斷地變化。這就像淨水器,你必須把淨水器接在水龍頭上,每次用水都要經過它,你喝到的水才是經過了淨化的,不是說你淨化了一次,後來所有的水就都是淨化水了。你隻有把修道的狀态變成生活的常态,它才能不斷地為你清淨内外的污染,讓你的心始終在虛靜狀态之中,不要生起執著,不要生出牽挂。
前段時間,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叫《百鳥朝鳳》,裡面有個情節對修道很有啟迪意義。焦三爺給弟子們教唢呐的時候,一旦發現有弟子出去打工,不生活在唢呐的世界裡時,他就會非常憤怒。為什麼?因為,弟子一旦出去打工,唢呐就不是他的生活方式了,打工變成了他的生活方式,這時,他就會把唢呐給丢掉。修道也是這樣,無論修行還是寫作,都要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你才會成功。一定要明白這一點。
——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 雪漠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