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城縣,隸屬于河北省保定市,由河北雄安新區托管,總面積314平方公裡,總人口26萬。2017年12月13日,容城縣獲評第一屆河北省文明縣城。
一、曆史沿革
1、西漢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置容城侯國,治今縣城北城子村。後國除為縣。王莽時改深澤縣。三國魏複置容城縣,屬幽州範陽郡。西晉複置,旋廢。北魏太和年間複置。屬範陽郡。
2、北齊天保七年(556) 廢入範陽縣。唐武德五年 (622) 複置,為北義州治。貞觀元年州廢,縣屬易州。聖曆二年 (699)改名全忠縣,神龍二年 (706) 改名逎縣,天寶元年複名容城縣。五代周顯德六年 (959) 僑置容城縣于雄州 (今河北雄縣),尋廢。
3、北宋建隆四年 (963) 複置,屬雄州,治所在今雄縣西南。遼又僑置容城縣于拒馬河北新城縣界。自此容城縣南、北并置。金初省南容城入北容城。明洪武七年 (1374) 省入雄州,十三年複置,移至今縣,屬保定府。景泰二年(1451年)徙今治。清屬保定府。
4、1913年屬範陽道,後改屬保定道。1928年直屬河北省。1938年屬晉察冀邊區。
5、1949年屬河北省保定專區。1958年并入徐水縣,1962年複設容城縣,屬保定專區(1968年改地區)。1994年劃歸保定市。
二、地名由來
1、容城之名始見于漢代。據《容城縣志》記載,漢景帝中元三年(前147)以匈奴降王徐盧封容城侯,是為容城侯國。據《容城縣志》記載:“漢封降王有容氏于此,置容城縣。”容城一名的由來,蓋從“有容氏”與“成侯國”各取一字衍變而來,後來成漸變為城)。
2、又據傳說:道家始袓名叫容成子,道号易家,他曾腳踏龜背,觀日月星象,受龜紋啟示,繪成陰陽道紋。後周丞相姜子牙在此基礎上繪成八卦。文王演《易》後,感容成子之功,追封容成子後代。封号稱易家。封地之内,不納稅賦,不服徭役。後秦皇“焚書坑儒”,此地漸漸荒蕪。後代感念始袓恩德,此地改叫容成子,後衍變為容城。
三、名勝古迹
1、明月禅寺。位于晾馬台鄉晾馬台村西北角,晾馬台遺址的土台上。始建于唐代(642-712年)。五代時期至清朝乾隆年間,明月禅寺被毀多次,僅存千年古柏和“明月禅寺石碑”等遺迹。1992年,容城縣人民政府向地區行政公署申請修複開放明月禅寺。由唐玉先生引資重建大雄寶殿,于九六年竣工。趙樸初先生為大殿手書“大雄寶殿”四字。
2、晾馬台遺址。位于晾馬台鄉晾馬台村。為商、周時代遺址,面積1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1958年在此曾出土“燕侯職”銅戈,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197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發現該遺址。1982年7月,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