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 ●
今天是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清明節的傳統習俗。
那麼中國人為什麼要祭拜祖宗呢?“祖宗”在中國人的心理結構中,到底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祖宗”曾經是一種近乎宗教的精神信仰,即使在這種信仰逐漸淡去之後,“祖宗”仍然是中國人建立與過去聯系的精神紐帶。
這與中國社會獨特的格局、特點息息相關。
01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社會學呈現出一種獨有的東方特質。
社會學研究發現,許多中國人在處理中國式的人際關系網絡時,大都會使用“差序格局”這個經典概念。
差序格局是費孝通先生在其名著《鄉土中國》中提出的,用來描述中國人的行動結構。費孝通先生使用了著名的“水波紋”比喻來解釋這個結構:
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中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
在這裡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
作為封建時代喪葬制度的一部分,一直維系着其在《儀禮》中呈現出的基本形态,并且深入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雖然各地的喪葬風俗與官方的喪服制度有些差異,但是這種制度一直存在,同時這種制度所内含的基本原則也深入到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之中。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喪服制度雖然隻是人們在面對親友死亡時的服制,但由于其高度符号化和結構化的特點,因此成為人們分辨人際關系中的親疏厚薄、尊卑高低的基本制度。
02
今天我們去給祖先掃墓,是一種個人行為,目的是寄托哀思。但在古代中國,掃墓被稱為“墓祭”,是一項特别正式的禮儀活動。
不同于西方人對上帝頂禮膜拜,中國人祭拜的卻是自己的祖先。
近代以來,雖然儒家文化逐漸解體,中國人仍然保持了清明祭祖的習慣。因為人之為人,終究不能切斷自己和過去的聯系。
對中國人來說,“祖宗”仍然是中國人建立與過去聯系的精神紐帶。在普通百姓心中,“不忘本”和“一代要比一代強”,是對于時間的兩個最為樸素的觀念。
我們都有祖宗,我們終将成為兒孫口中的祖宗。
如果我們回到我們的祖輩所處的世界,了解到他們鮮活的生活和堅定的信念,以及他們面對苦難,就能理解這種尋求生命延續的不懈努力。
朱子《四書集注》對此解釋說:“蓋人之于禽獸,同生而異類,故用之以禮,而不忍之心,施于見聞之所及。”這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一樣,極端重視人倫關系中見聞所及、體會而發的自然情感。
南宋學者陸九淵有兩句詩:“墟墓興哀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意思是說,面對廢墟和墓地,就會感到悲哀。進入供奉祖宗的宗廟,就會肅然起敬。這些感情出自人的本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這種“本心”的背後,其實既有文化的長期塑造,也有一代代中國人不忘過去,尋求延續的強烈願望。
這大抵就是清明節祭祖的緣由。
03
祭祖掃墓的風俗起源古老,伴随着對祖先崇拜的出現而産生,又為曆代所繼承和發展。
它是清明節最主要的活動,有兩種形式:一是在家或祠堂祭奠祖先;一是上墳祭墓。祭墓主要有兩項活動,一是為死者燒香上供,再就是為墳堆添土,或修墳立碑。
祭祖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也因此成為全世界華人的重要節日。
古代就有詩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表示哀悼親人之意。
在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人們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帶上水果食品、紙錢等物品來到墓地,将供品擺放在墓地前面,将紙錢焚化,為墳墓添一些新土,然後再在墓前磕頭祭拜。
當然在清明期間飲食上适合宜溫,不妨喝點菊花茶。凡是耗損或阻礙陽氣的行為都應該予以避免。
可多進食時令蔬菜、水果,如荠菜、菠菜等,對身體有好處。
也可以喝一些菊花茶,中醫認為,菊花能疏風清熱,有平肝、預防感冒、降低血壓等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認為,菊花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肌缺血的功用。
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久服、過服菊花疏洩太過反倒傷肝,因此飲用菊花茶也要适量。
也可吃枸杞菜,與豬肝瘦肉共用為湯品,可以清肝明目,有利于解郁肝氣。
可适當進食大棗、蜂蜜、母雞等協助人體陽氣升發之品,并可适當加入人參以大補元氣又不緻燥熱。
溫馨提示:
疫情當下
請大家清明節密切關注近期國内疫情形勢
提前了解目的地防疫政策做好行程規劃
并全程做好個人防護。
【圖源|小版管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