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家思想的核心十大精髓

道家思想的核心十大精髓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2 16:52:43

道家思想的核心十大精髓(道家思想講的是天道)1

衆所周知,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是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及韓非為代表的法家思想。

道家思想,講的是天道,道法自然;儒家思想,側重于人倫,尊尊親親;法家思想,喜的是刑名,慎賞明罰。

老子講自然天道,不講美醜善惡,“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當人們都知道什麼是“美”的時候,就麻煩了;當人們都知道什麼是“善”的時候,就不好了。也就是說,一旦人們定義了美醜善惡,就會趨美棄醜、趨善棄惡,而不再循道而行,從而失了本性。正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人皆以為放生為善,但盲目放生則會導緻生态破壞。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儒家帶着仁義登場了。孔子的辦法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用道德來教化百姓,用禮制去規範百姓。然而,老子不認同孔子的做法,認為“夫子亂人之性也”,應該“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意思是從道德中解放出來,按照自然天性去生活,才是幸福的至高境界。

然而,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無論是道還是德,仁還是義,抑或是孔子想要恢複的周禮,都無法改變禮崩樂壞的社會現狀。正如老子所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本來,孟子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荀子則失望地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故而,荀子的學生韓非主張“治民無常,唯治為法”。我們可以接着老子的話再續一句:“失禮而後法”。

老子說的,“智慧出,有大僞”,人們越來越聰明了,動歪心思的人就會出現,法規總是有漏洞的,人們依然不能失去道德的約束,更是應該思考如何回歸自然法則,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

1)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有時也加上黃帝和列子,俗稱黃老莊列。

道家的代表作是《道德經》,它上承古代文化,下啟百代之學,對中華文化的貢獻極大。它不僅在中國影響深遠,而且在國外也廣泛流傳。據說,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

世所公認,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但老子的思想也是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比如,“反者道之動”、“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來自于《周易》陰陽相依及相互轉化的思想;“大智若愚”與《周易》中謙卦“地中有山”的思想是相似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個表達和《尚書》“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意思是一緻的。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道”是什麼?電視劇《天道》中的總結非常恰當和精練,“事物規律、自然法則”,“道”的法則是什麼呢?老子說,“道法自然”。這裡面的自然并非指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概念,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

完整的表達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自己嘗試翻譯了一下,大概的意思是,人順應四時規律而生活,四時規律乃天體運行所形成,天體運行是由道所控制的,道是事物自然而然的狀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無為而無不為”等老子的經典智慧,都是"道"所表現的基本特性。

道家學說并不等于道教,是兩回事,道家是一種哲學,道教才是宗教。馮友蘭先生認為,“它們的内涵不僅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道家哲學教導人順乎自然,道教卻教導人逆乎自然。舉例來說,按老莊思想,萬物有生必有死,人對于死,順應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卻是教導長生術,這不是反乎自然嗎?道教含有一種征服自然的科學精神。”

2)儒家

“孔子曰:中午不睡,下午崩潰”,孟子曰:“孔子說得對!”這是職場人經常說的段子,足可見儒家文化對中國人影響之深。

所謂儒家,一般認為由孔子創始,經孟子發展而成的一套思想,又稱孔孟之道。獨立學者王東嶽先生認為,“孔子及其儒學幾乎就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靈魂與标杆,統領中國主流意識形态長達兩千餘年之久。這種情形,除非宗教,我們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絕難見到。”

儒家創始人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人。有一副對聯寫出了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正如柳诒徵先生所言:“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

儒家思想起源于上古文明,曆經各代聖王發展而成。《禮記·中庸》上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意思是孔子遵循堯舜之道,效法文武之制。韓愈在其文《原道》中寫道:“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傳焉”。為什麼韓愈沒有将荀子羅列其中呢?難道因為荀子是李斯和韓非的老師嗎?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應該“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由此,我認為,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者愛人”的道德思想和“尊尊親親”的禮治原則。前者相當于企業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後者相當于企業文化中的行為規範。《禮記·曲禮》又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說明“德”的教化必須要以“禮”輔之。

英國哲學家羅素認為,“在儒家思想影響下,整個中華民族知禮懂禮。而且,中國人的這種禮并不僅僅沿習古風舊俗,也完全适用于沒有先例可循的場合情景。此外,不隻一個階層習禮,連卑賤寒微的苦力也懂禮。”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西漢思想家重新解讀的“儒家學說”正式替代了“黃老思想”,成為國家意識形态領域的主導思想,由此構成陽儒陰法、外儒内法的政治文化格局。

自此以後,儒家思想産生了很多的流變,至宋明時,形成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儒家對人性的要求越來越苛刻,按朱熹的話說叫做“存天理,滅人欲”。清初思想家顔元認為“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

3)法家

法家的先驅人物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與鄭國的子産,而後是戰國時期的改革家,如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再之後是荀子的學生韓非、李斯。其中,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學說源于道家思想,這一點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有明确的描述:“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

春秋晚期,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雖然孟子認為人性善,但荀子卻從當時嚴酷的社會現實中得到人性惡的結論。人性如果惡的話怎麼辦?孔子所主張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還能起作用嗎?

這個時候就要靠“法”了。韓非子說:“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這是說,隻有全民守法,國家才能強大。

道家思想的核心十大精髓(道家思想講的是天道)2

什麼是“法”呢?《管子》中說:“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鬥斛也,角量也,謂之法。” 尺寸、繩墨、規矩、衡石、鬥斛、角量等都是度量衡,法家用它們來比拟“法”,其目的在于強調“法”的客觀性和公平性。

法家以主張“不别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的“法治”而著稱。“不别親疏”,是針對周禮中的“親親”原則提出來的;“不殊貴賤”,是針對周禮中的“尊尊”原則提出來的。按照法家的觀點,無論親疏貴賤,人人都要守法。

我認為,“法”實際上就“禮”發展而來的,比如荀子說,“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大概的意思是,“禮”是“法”的重要成分,是“法”的各種條例的總綱。但“法”與刑是結合起來的,而“禮”與刑是分開的。

“法”與刑結合起來,把“法”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把罰與賞作為實施“法”的手段。比如,《韓非子·定法》中說:“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

“禮”和刑是分開的,正如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所說,西周社會依靠兩種機制來運轉,一個是“禮”,一個是“刑”,它們的适用範圍并不一樣。禮的适用範圍是貴族;刑的适用範圍是庶民。這就是衆所周知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禮”在更大程度上屬于道德範疇。比如,董仲舒将“禮”納入道德“五常”。董仲舒說,“刑者,德之輔”,不可以“廢德教而任刑罰” ,并引用孔子的話說:“不教而誅謂之虐。”董仲舒認為,秦國滅亡的原因是“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并說,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如此可見,董仲舒的治國觀點,就是“德主刑輔、禮法結合”,這與荀子“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的“隆禮重法”觀點是一緻的,影響了後世兩千多年。比如,曹操說,“夫治定之化,以禮為首;撥亂之政,以刑為先”;《唐律》中說,“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朱元璋說,“朕有天下,訪古為治,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偉人也曾說,“其教孔孟者,其法亦必申韓”,直接點破了中國古代政治“外儒内法”、“陽儒陰法”的本質。

道家思想的核心十大精髓(道家思想講的是天道)3

4)其他

先秦諸子百家,最早是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隻提出六家,這就是陰陽、儒、墨、名、法、道這六家。

以後西漢早年劉向的兒子劉歆,在《七略》中增加了四家,這就是縱橫家、雜家、農家和小說家。

班固寫《漢書·藝文志》時,把小說家排除在十家之外,出現了“九流十家”這個說法。他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隋唐以後就有了“三教九流”這個說法。所謂“三教”,儒、釋、道,所謂“九流”就是“諸子十家”中不包括小說家的那九家。

學者呂思勉在他的《先秦學術概論》中,又增加了兩家,這就是兵家和方技(醫家等)。這樣算下來也不過12家。

但我們為什麼說是“諸子百家”,獨立學者王東嶽先生認為:“這個說法成立,因為其實每一子他們的觀點都是有差别的,把每一子視為一家之言也不為過。”

本期參考資料:

1.《道德經》,老子

2.《論語·為政》

3.《莊子·天道》

4.《孟子·告子上》

5.《荀子·性惡》、《荀子·勸學》、《荀子·強國》

6.《韓非子·心度》、《韓非子·有度》、《韓非子·定法》

7.《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

8.《王東嶽的中西哲學啟蒙課》

9.《中國文化史》,柳诒徵(liǔ yí zhēng),南京中山書局,1932年版

10.《中國問題》,羅素著,1922年出版;田瑞雪譯,2019年9月第1版

11.《三國志》,陳壽

12.《春秋繁露》,董仲舒

13.《漢書·董仲舒傳》、《漢書·藝文志》,班固

14.《禮記·曲禮》、《禮記·中庸》

15.《史記》載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司馬遷

16.《大明律·序》

17.《先秦學術概論》,呂思勉

18.《論六家要旨》,司馬談

19.《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司馬遷

20.《原道》,韓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