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色譜中,橙色是最暖的顔色,藍色則最冷。那麼,肉色橙紅的三文魚,長在藍色海洋裡,這意味着什麼?答案大概隻有“好吃”。
于是,說起三文魚,吃貨(包括本人)腦海中肯定會浮現出以下關鍵詞:日料、刺身!超市的生鮮櫃台裡,三文魚魚腩、魚頭,魚骨,以及一盒又一盒的三文魚壽司也碼放整齊,等着被吃掉。
三文魚無疑是好吃的。一塊好的三文魚上,百分之八十的橙紅色加上百分之十九的白色交相輝映,還有百分之一的銀色柔光籠罩全身。仔細觀察,可以用眼睛感覺到魚肉的輕微彈性,顫顫巍巍,仿佛在呼吸。
挑一點現磨的山葵塗上去,最好連醬油都不蘸,放入口中,牙齒微微用力,魚肉便分裂開來,稍稍咀嚼,魚肉便慢慢融化,而手裡的筷子已經不由自主夾起第二塊……寫到這裡還沒吃飯的小妞不禁咽了咽口水。
慢着,你吃到的三文魚是真的三文魚嗎?最近這則關于“淡水三文魚”的新聞想必吃貨們肯定有所耳聞。先是有媒體稱“中國三分之一的三文魚來自于青藏高原”;接着有許多專業人士指出這些青藏高原産的不是“三文魚”,而是“虹鳟魚”;而許多商家則回應“虹鳟魚可以叫做淡水三文魚”,甚至一些行業協會也支持這一說法,稱“通常所說的三文魚是鲑鳟魚類的商品名稱統稱,并非一種魚的科學名稱”,虹鳟是三文魚的一個種類。
“三文魚”,這條中國最成功的魚,成功讓中國人吵翻了天!而一條小小的三文魚也讓小妞瞬間變成了半個“水産專家”。
首先,争論各方都同意的是,三文魚不是一個嚴格的生物學名稱,而是一種商品名稱。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現在各種不同的說法。
三文魚(salmon),來源于拉丁語中的“salmo”,意為奮力躍起。之所以取這樣的名字,源于三文魚的洄遊特征。每年到了産卵期,它們千裡逆流,甚至還要跳躍和沖撞數十英尺高的障礙,隻為回到當初出生的河流産卵。到達終點時,它們銀白色的身體會因為用力過猛血管崩裂而變得通紅,整條河流一片血紅,場面異常壯觀。
18世紀,生物命名法的創立者林奈把這種魚的學名形象地定為“salmo salar”,也就是現在的鲑魚屬大西洋鲑。
中文世界裡最經典的三文魚正是大西洋鲑。香港《信報》對此有所查證,這一稱謂可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大西洋鲑引進香港時,将“salmon”翻譯成為“三文魚”。而大西洋鲑以外的各種“xx三文魚”,中國人給它們起了一個更通俗的名字——大馬哈魚。
市面上的三文魚種類很多,有挪威的、芬蘭的、美國阿拉斯加的……挪威三文魚自然是根正苗紅。挪威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西洋三文魚生産國,出口到世界上上百個國家。芬蘭和阿拉斯加的也并非李鬼冒充李逵,大多數的食客并不會吃出它們之間的區别。買的時候看清産地即可,不需要過多挑剔。
▲各種三文魚之間的複雜關系,圖片來源:果殼網
不過,在英文世界裡“Salmon”不光指大西洋鲑,還指大馬哈魚(太平洋鲑)屬的很多種魚。後來為了進一步區分,又在統稱前加上了産地、形态等特征,才有了現在大馬哈魚屬的諸如Pink salmon(粉三文魚)、Coho salmon(銀三文魚)、Sockeye salmon(紅三文魚)等衆多魚種。
虹鳟魚雖屬于太平洋鲑屬,但虹鳟的學名是“Oncorhynchus mykiss”,通用英文名是“rainbow trout”,半個“salmon”都沒有。并且“trout”對應的概念是“鳟魚”,指的是大馬哈魚屬和鲑魚屬的魚中,生活史全部于淡水中完成,沒有跨鹽度洄遊行為的一個類群。
所以,僅從名字上看,虹鳟魚這回真的是強行給自己加戲,充當了一回“三文魚”。#看來作為吃貨,小妞也還不是很合格,因為英文不行#
但問題是,中文世界裡三文魚指“大西洋鲑”隻是人們約定俗成,并沒有一份法律或者标準規定。對于“虹鳟魚就是三文魚,大西洋鲑能叫挪威三文魚,太平洋鲑能叫阿拉斯加三文魚,憑什麼虹鳟不能叫淡水三文魚”這種争辯,即便我們很多人覺得荒謬,但也無可奈何。
不止三文魚,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鳕魚”身上。前幾年頻繁見諸媒體的油魚也曾強行充當過“鳕魚”。但事實上,油魚是兩種叫做蛇鲭(qīng)的魚——異鱗蛇鲭和棘鱗蛇鲭。它們是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洋裡的深水魚,體内還有近20%的油脂,其中又以一種被稱作蠟酯的物質為多。但人是不能消化這種物質,隻好原樣再把它排洩出來,因此如果一次攝入過多的話,就有可能會引起腹瀉、腹痛、惡心和嘔吐。
說回三文魚,小妞猜想,無論70後、80 後、90 後,甚至 00 後,人生中的第一口三文魚大概都是生吃的。所以,這次争論的還有一個焦點就是“虹鳟能不能生吃”。這也可能是“淡水三文魚”這個名稱能不能被接受的一個很重要因素。
一般認為淡水魚是不可以生吃的,因為這樣吃容易使人感染上寄生蟲。吃生魚片的時候蘸的醬油、醋、芥末、酒之類的蘸料,都沒有辦法殺死寄生蟲。即使是真正的“海水三文魚”也是需要經過規範操作的深度冷凍才可以相對安全地生吃。而虹鳟魚經過這樣的冷凍以後生吃是不是安全,目前隻有一些專家個人口頭的支持,并沒有看到嚴格的研究數據或是公信力良好的權威機構的支持。
青海大學生态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李長忠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稱,目前在青海省沒有發現嚴重的能夠危害健康的鳟魚寄生蟲發病情況:三文魚可以生食,它有很多食用方法,刺身隻是其中一種。但從安全角度而言,三文魚加熱到65攝氏度以上食用比較放心。
劃重點——也就是說國産“三文魚”可生吃,但可能得冒點風險。
說句實話,虹鳟魚熟食味道還是很好的,而且便宜呀,非常适合小妞這種碼字工。畢竟,現在熟吃“三文魚”也是一種潮流,不再是“土老帽”“鄉巴佬”了。去餐廳吃飯,很多沙拉上面都會赫然放着一大塊淺白色的“烤三文魚”,越來越多人愛上了“三文魚”變熟之後的美妙口感。
在這裡,再簡單說一下區别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當然是價格。貴的不一定是三文魚,但如果便宜到讓你覺得中了頭獎,那一定是虹鳟魚。第二,看顔值。三文魚最誘人、也最影響口感的,就是那幾條白色的脂肪。虹鳟魚的脂肪含量少,紅白相間的感覺非常生硬,脂肪沒有滲入感。第三,虹鳟魚禁不起厚切的考驗。它肉質硬,一旦厚切就會像在吃牛蹄筋。
用知乎er的發言來做總結,“價格便宜 肉色偏紅 刺身厚度薄 脂肪紋理窄且很清晰 肉表面無光澤的所謂三文魚,通常就是虹鳟魚”。
其實不隻中國人會面臨“一名多物”或者“挂羊頭賣狗肉”的困擾,全世界不少國家都存在類似的問題。
為避免這樣的問題,歐盟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徹底。2014年12月13日起,歐盟變更了所有魚類和水産養殖産品的标簽規則,規定商品标簽必須标示産品名稱和魚種學名,同時還要标注捕撈區域/國家、生産區域/國家。因為生物學名是唯一的,這樣可以幫助消費者分辨魚的具體種類,避免混淆。
歐盟的這一做法雖然不錯,但中國很多消費者别說對拉丁學名了,就是對魚的中文學名都不熟悉,就算印到标簽上,也沒什麼切身感受。希望以後還是在商品命名上能有相關規定,大西洋鲑就是大西洋鲑,虹鳟魚就是虹鳟魚,無論誰叫三文魚,另一個就不能以此命名,否則就是虛假标示行為。消費者也不會面對“大家都叫三文魚,到底哪一個才是三文魚”的困擾。
話說回來,這些年中國處在消費升級的風潮之中,中國人開始吃一些以前沒吃過、沒見過的東西,但對這些東西的知識儲備不多,分辨能力也不強,所以很容易就被那些刻意或是無意的“一名多物”情況誤導,或是被“挂羊頭賣狗肉”的商家忽悠。
看來,當吃貨不容易,小妞這就去讀書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