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三吏”之一的《石壕吏》,講了一樁發生在唐朝的“抓壯丁”的事件。官吏抓不到男丁,準備拉一位老婦人上戰場。當年杜甫全程圍觀,随後就寫下了這篇《石壕吏》。
讓人奇怪的是,官員為何甯捉老婦也不捉杜甫?非但如此,當悲劇發生的時候,杜甫也沒有立即設法阻止、救人,而是掏出了“手機”,“拍照”發“朋友圈”,當起了“吃瓜群衆”,然後又發文控訴官府的黑暗。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石壕吏》發生的故事背景唐朝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杜甫從洛陽出發,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這首詩就寫在他到石壕村投宿的一個夜晚。前一年安吏之亂剛剛爆發,到處都在打仗。朝廷軍隊失慘重,于是向民間“抓壯丁”。
出事的人家,可能是杜甫投宿那戶人的鄰居。因此杜甫眼看着老翁爬牆逃走,留下家中老婦人、孫媳婦和一個奶娃。官吏喝斥老婦人,老婦不得已,表示自己可以從軍當廚娘。
杜甫雖然對老婦人一家的遭遇非常同情,但是不得不說,杜甫當時确實沒有任何理由和權力阻止官吏的行為。因為,這時候并非他寫下《兵車行》的那個時間。
唐玄宗初登位時,好大喜功,經常對吐蕃、南诏等周邊國家動武,動不動就向民間征兵。十五至四十歲的人全部拉上戰場,搞得田園荒蕪,白骨盈野。
當時那種戰争,在杜甫看來,完全是可打可不打的。結果非要打,民間的青壯年都打死打殘了,搞到“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而現下的情形又不同了,因為戰争的主動權已經不是在唐王朝。
安祿山造反以後,唐王朝必須要阻止他。郭子儀的軍隊在與安祿山交戰中損失慘重,缺乏兵源,不得已在河陽一帶強行征兵, 剛好覆蓋到杜甫投宿的石壕村。
沒有國,哪來的家?在這種大環境下,杜甫雖然非常同情老妪,但是他身為朝廷命官,也不可能公開反對石壕吏合法的征兵行為。
另外,這裡有一個值得注意的點:雖然石壕吏口氣很兇,一直逼問老翁的下落,但他們并沒有動手傷人,也沒有動手拉老妪。老妪從軍是她在受到驚吓的情況下自己提出來的,不是石壕吏要求的。
杜甫當時的身份,隻是一個外地路過石壕的官員,官階不過從七品。僅從身份上來看,杜甫是沒有權力管這件事的。至于官吏為什麼不拉杜甫去當壯丁,很明顯就是因為杜甫是朝廷命官。他當時正要赴華州上任,身上有官方的文書印信。
杜甫是一個詩人兼官員,他出身世家大族。雖然落魄,但是談吐和氣質都跟普通人大不相同。所以他也不怕人誤會。有時遇到有事情,他還會主動上前打聽。比如在《新安吏》中,他就曾寫到: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二、藝術的真實以及對《石壕吏》的批評前面我們提到,石壕吏強拉壯丁的行為,是當時朝廷允許的合法行為。但是逼得一個老婦要去上戰場,畢竟不那麼人道。那麼,杜甫為什麼隻圍觀“拍照發朋友圈”,不去勸阻呢?其實,真實的事件中,杜甫未必沒有采取任何行動,他隻是沒有事無巨細地全部寫出來。
詩歌是一門藝術,限于篇幅,它和短篇小說一樣,隻能截取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段。所以杜甫在這首詩中并沒有寫下朝廷“抓壯丁”的前因,隻寫了後果。而老妪第二天啟程前與老翁話别,未必就是真實的場景。
首先,藝術是允許虛構的。所以杜甫筆下的老妪,都有可能不是他親眼看到的一個人物。不過,沒有親見,也并不等于不存在,它也可以通過合理的推論得出來。
事實上,杜甫寫的老妪其實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的代表。所以,我們并不可能從這一首《石壕吏》中,準确地判斷出,杜甫當時到底有沒有勸阻官吏拉老妪充軍。
關于杜甫的《石壕吏》,最近發現還有人在批判杜甫的立場有問題。因為有的人覺得石壕吏代表朝廷征兵,是為了抵抗安祿山,保家衛國,杜甫寫詩給他們抹了黑。這種言論,基本是胡說八道。
杜甫創作這一首詩是站在百姓的立場上,同情升鬥小民。但是,他的目的是真實地反映動亂年代底層人民的生活,而并不是捏造事實,抹黑别人。《石壕吏》全篇中除了“呈現”之外,沒有一句對官吏行為的直接控訴,這一點對比他的《兵車行》就看得出來。
杜甫在《兵車行》中直接批評唐玄宗說:“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在詩中,他對于唐玄宗征兵導緻的惡果也進行了具體的描寫,而《石壕吏》裡并無半句對朝廷的攻擊。
并且在《新安吏》一詩的末尾,杜甫還勸慰當兵的少年說,你們去當的是“王師”的兵,主将愛惜兵丁就像父親對待兒子一樣,送行的家屬也别太傷心了。
寫到《潼關吏》的時候,杜甫還下馬去視察了關隘的防禦工事。最後,他還叮囑守關的人員轉告将領們,千萬不要學哥舒翰倉促應戰,最後導緻兵敗。
通讀杜甫的“三吏”後,自然明白杜甫對這一次朝廷強征兵的态度和《兵車行》裡面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杜甫之所以寫《石壕吏》,并非是覺得郭子儀的軍隊不應該強征兵,而是單純地同情大唐的子民,因為他們不斷地遭受到了戰争的摧殘。
結語杜甫沒被抓走,主要因為他是官員。除此之外,關于杜甫為什麼沒有被捉走還有一個說法:當時唐朝的征兵是按戶籍來征兵,那種制度叫做“府兵制”。杜甫不是本地戶口,管理自然不會莫名其妙拉他。
另外,在“府兵制”下,軍戶享受了朝廷分給他們的田地,是有義務去服兵役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才有人覺得老翁翻牆逃走,是在逃避服兵役,而杜甫不但沒有批評老翁,反過來批評了征兵的官吏,是故意在抹黑朝廷。
不過,《石壕吏》其實根本沒有批評任何一方的意思。他隻是通過白描的手法,陳述了一個悲劇性的現實。而過去的一些人,錯誤地解讀這一首詩。大家應該明白:并非所有的文章和詩篇都是帶有階級立場的,何況作者還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