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吃飯的時候說到,自己在豆瓣上認識了個網友。
這幾個月,ta們幾乎每天都會聊天。從早中晚飯吃了什麼,到最近的生活感悟,時事洞見等等,甚至偶爾還會在晚上,相互發一些帶有暧昧暗示的土味表情包。每次收到對方的消息,都會嘴角瘋狂上揚,偶爾哪天對方沒有主動找她或是忘回消息,她也會暗自失望。總而言之,聊得很上頭。
她告訴我,她好像開始對網線另一頭的那個人産生心動了。但同時,她也有點疑惑,不太确定這種心動是不是真的意味着喜歡對方。于是,她問我:你說,這種高頻聊天産生的心動會不會是一種錯覺?會不會隻是因為頻繁聊天而習慣了對方的存在?
我上網搜了一圈,發現有相同困惑的人還真不少。所以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聊聊高頻聊天帶來的心動到底是不是錯覺。
(ps:本文所讨論的高頻聊天指的是網絡中的線上聊天。)
相比于面對面聊天,
線上聊天确實更容易“上頭”
1. 線上聊天會放大一個人的社交吸引力
心理學家Antheunis等人發現,相比于視頻,文本形式的網上聊天會極大程度地放大一個人的社交吸引力(social attraction),這種吸引力甚至在見面之後依然存在。簡單來說就是,文本形式的交流會使得一個人在他人心中建立更具有吸引力的形象 。
另外,由于線上聊天缺少非語言信息(nonverbal cues),我們會理想化(idealization)那些我們看不到的特質,比如對方的外貌、聲音、神态等,這時候對方在我們的腦海裡通常會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形象。
2. 網聊氛圍更輕松,我們更願意暴露真實自我
很多人會認為,人們在網絡中呈現出的自己是“經過加工”的。但其實研究發現,線上聊天的時候,我們不會過分擔心被評判,反而更願意暴露“真實自我(true-self)”并進行真誠的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
一項研究發現,50%的受訪者表示,在線上聊天時,ta們可以更輕松地談論一些個人層面的問題和事情。而當我們對他人進行自我表露時也可以促使他人做出更多的自我表露,從而逐漸提升雙方的親密度。
除此之外,在線上聊天時,我們會比面對面時更放得開,我們也更願意通過主動提問(question-asking)方式來了解彼此(Tidwell & Walther, 2002)。所以在網聊初期,我們很容易感到彼此對對方的好奇心,研究發現,當我們感受到對方對我們的好奇,我們對對方的好感也會不斷上升(Huang et al., 2008)。
3. 非語言符号加速了關系的升溫
你有沒有發現,聊天其實不隻是文字層面的溝通,那些非語言符号,比如表情包、emoji,也在關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一項針對于emoji對于線上交往的作用的研究指出,表情符号非常有助于雙方建立連接、提升雙方的親密程度(Gesselman et al., 2019)。我們會通過表情符号向對方表露或傳遞情感,也會因為表情符号的互動對對方産生更多帶有浪漫情愫的美好感覺。
我們确實很容易因為高頻聊天對對方産生好感,但有時候這種因為「聊得來」而産生的好感可能并不是那種帶有浪漫屬性的喜歡。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對自己的心動感到不确定,是因為——
我們很難分清
社交吸引力和浪漫吸引
之前我們提到線上聊天會放大一個人的社交吸引力。社交吸引力是指認為和ta相處的過程是愉快的,希望和ta成為朋友(McCroskey & McCain, 1974)。在心理學層面上,社交吸引力更多的是一種好感(liking)。
而浪漫吸引(romantic attraction)是指想要和一個人建立情感連接、渴望與一個人不斷靠近并發展浪漫關系。
雖然浪漫吸引通常是建立在社交吸引的基礎上,但并不是所有社交吸引都會發展成浪漫吸引。也就是說,這種因為「聊得來」而産生的好感可能并不是那種帶有浪漫屬性的喜歡。
先别急着“下頭”,
線上聊天也很可能發展成真正的愛情
其實,因為頻繁在網上聊天而産生的種種情感也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不靠譜。心理學家Baker(1998)曾對十幾對在網上認識并最終在一起的情侶進行了采訪。這些情侶表示,在見面之前,ta們就已經通過線上聊天完全地了解并愛上了對方,以至于在最終見面後,對方的外貌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心理學家Antheunis發現,通過頻繁地聊天,我們對彼此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逐漸降低了。換句話說,我們會越來越了解對方,熟悉感在不斷增加,我們會因此對對方産生一種深層次的喜歡。而這種喜歡不是基于外部特征(比如,外表),更多的是一種人格和内在的欣賞。
該怎麼判斷
自己的心動到底是不是錯覺呢?
一般來說,心動和喜歡會有以下這幾個區别:
1. 深層次的分享欲
“分享欲是最高級的浪漫”,當你們喜歡上彼此時,會對對方産生一種強烈的分享欲。分享欲的本質是一種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它傳達出的是這樣的一種信息:我很信任你,我希望你了解我,我希望被你看到。隻有當我們真正喜歡一個人時,才會主動做出這些自我暴露。
其實,當我們在關系中想要分享時,是想要和對方擁有更多的生活重疊,擁有更多的對世界的共同感知,構建出了一種兩人的“共有現實”(Tower, 2017)。這也意味着,我們想要從“我”變成“我們”,與對方成為一種共同體/聯盟,獲得一種“合一”的身份。而這恰恰說明了喜歡而非心動。
分享欲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Level 1 事實層面
一開始,你們會分享一些自己生活的動态,比如,早中晚飯吃了什麼好吃的,有什麼不可思議的奇遇,甚至是晚霞很好看,鳥鳴很美妙等等...
Level 2 情緒層面
漸漸地,你們會分享自己的心情——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這些情緒也會因為分享而在你們之間傳遞。你們之間會發生“無意識的鏡像反應”(unconscious mirroring),也叫做情緒渲染(emotional contagion)。你們會在共情對方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模仿且吸收到對方的情緒(Tower, 2017)。
Level 3 三觀層面
你們會開始分享一些人生經曆,世事洞察,感情曆程等等...這些分享看似尋常,但其實是你們對于對方的三觀的探索。
這種分享的實質,是一種“現實檢驗”(reality check)(Tower, 2017)。分享的過程也是在給你們彼此一個契機去檢驗對方的視角是否與自己相似,價值觀是否符合,對事件的認知又是否一緻。
Level 4 夢想層面
更深一步時,你們會分享彼此的人生目标以及對于未來的期待和規劃,甚至,會一起展望未來。
2. 真誠的興趣(genuine interest)
“真誠的興趣”(genuine interest),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對于伴侶的内在世界(inner life)是否有足夠的、持續的好奇心。恰如意大利作家Giacomo Casanova所說,“愛情的四分之三是好奇心。”
“真誠的興趣”是區分喜歡和心動的試金石——心動時上頭的感覺,隻是一種短暫的吸引力,缺乏了真正的了解和真實的連接。随着接觸加深,你會開始對ta有多維度的了解。
雖然真誠的興趣通常伴随着理想化的消失,但這意味着我們願意打破對對方的幻想,既看到對方閃耀的一面,也看到對方真實的缺點與不完美。這個人在你眼裡開始變得具體。
3. 希望關系是排他(exclusive)的
當你開始希望和對方的關系是“排他”(exclusive)的時,這也意味着,你或許對對方是喜歡,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心動。
當你喜歡上對方時,會認為彼此應當更親近,也更願意花時間與對方相處,甚至在一些場合做出一些看似“宣誓主權”的行為。但如果隻是心動時則反之,會認為彼此不妨保持适當的距離,自己也能夠與其他人保持一定程度的親近。
占有欲,嫉妒心……這些看似人性中最不美好的部分,卻很有可能折射出最真摯的感情——隻有當我們我們變得醜陋和狼狽起來的時候,才讓我們明白原來自己不僅僅是心動。
4. 會為關系作出努力,想讓關系更近一步
當你們喜歡上彼此的時候,通常,你們會拓展自己正常的活動範圍,去嘗試伴侶喜歡的活動(DiDonato, 2015)。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在嘗試ta喜歡的食物、節目,或活動。墜入愛河的人往往會發現自己的自我概念的内容和多樣性有所增長(Aron et al., 1995)。
喜歡上一個人,一個重要的标志就是投資(investment)——即在關系中投入很多的時間、精力、情感等(Rusbult, 1980)。喜歡上一個人,很有可能會增加對對方的投入,将雙方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從而促進關系的承諾和穩定。
5. 喜歡一個人,會讓人變得很脆弱(vulnerable)
喜歡上對方,會讓人變得很脆弱,仿佛一夜之間“有了軟肋”(Khoshaba, 2012)。喜歡上一個人,會帶給你興奮感,但這也會讓你有種身不由己,惘然失措的感覺。
同時,喜歡上一個人,意味着降低防禦,放松個人界限,因為這樣才能把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與對方融合在一起。然而,這個過程可能會有受到威脅的感覺,讓自己感到很不安全(Khoshaba, 2012)。
當你感受到自己好像變得柔軟了,那說明,這已經不僅僅是心動那麼簡單了。
我們該如何處理,
因為高頻聊天所産生的心動?
1.試着向對方表達出ta吸引你的具體特質
表達對于對方具體特質的喜歡,比如“我覺得你身上有一種松弛感很吸引我”和直接地向對方表達“我想和你在一起”,這兩者之間存在着很大的區别——前者的态度是,我看到了你身上一些好的特質;後者的态度是,我喜歡你,我想要和你一起。相比前者,後者無形之中給對方施加了回應感情的壓力。
但如果你在回顧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并不能清楚地說出是對方身上哪一種特質吸引到了你,那可能意味着,心動還沒有上升到喜歡的程度。你或許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考慮這段關系,去梳理清楚自己的思路。
2.嘗試把關系變得“可解釋”
其實頻繁與一個人聊天但不是種無法确定自己情感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此刻的關系本來就處于一種模糊的、不可被解釋的狀态(ambiguity)。而我們大多數人是渴望關系中的确定性(certainty)和可解釋性(accountability)的。
解決不确定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問。可以詢問對方對這段關系的看法和預期,同時也向對方坦誠自己對這段關系的期待,同時也不要給對方太多壓力。如果雙方都不确定自己的心動是不是喜歡,可以試着進入一個online dating(線上約會)的模式,充分了解彼此,進一步判斷自己和ta的匹配程度以及是否期待和對方發展浪漫關系。
References:
Antheunis, M., Schouten, A., & Walther, J. (2020). The Hyperpersonal effect in online dating: effects of text-based CMC vs. videoconferencing before meeting face-to-face. Media Psychology, 23(6), 820-839.
Baker, A. (1998). Cyberspace couples finding romance online then meeti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real life.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5(7).
Tidwell, L. C., & Walther, J. B. (2002).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effects on disclosure, impressions, and interpersonal evaluations: Getting to know one another a bit at a time.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8(3), 317–348.
McCroskey, J. C., & McCain, T. A.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Speech Monographs, 41(3), 261–266.
Huang, A. H., Yen, D. C., & Zhang, X. (2008).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emoticon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5(7), 466–473.
Gesselman AN, Ta VP, Garcia JR (2019) Worth a thousand interpersonal words: Emoji as affective signals for relationship-oriented digital communication. PLoS ONE 14(8)
Tower, R. B. (2017). 52 ways to show I Love you: Sharing. Psychology Today.
Ben-Zeév, A. (2015). Is Curiosity Good for Your Relationship? Psychology Today.
DiDonato, T. E. (2015). How Do You Really Know If You're Falling in Love? Psychology Today.
Aron, A., Paris, M., & Aron, E. N. (1995). Falling in love: Prospective studies of self-concept chan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6), 110-1112.
Rusbult, C. E. (1980). Commit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associations: A test of the investment mode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6(2), 172-186.
Khoshaba, D. (2012). The Early Stages of Falling in Love. Psychology Today.
Ralph Ryback, M.D. (2017). All About Love. Psychology Today.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