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如果能遇到一位好老師,實為一件幸事。一位好老師是一種榜樣,擁有催人奮進的力量,甚至一句教誨就可以改變一個學生的軌迹。
遇到于吉紅老師,就是我的幸運。于老師用自己不懈的科學追求、真摯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生動诠釋了新時期的科學家精神。正是在于老師的引導下,我堅定地走上了科研創新、探求真理之路。
2006年12月,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後,李乙與老師于吉紅及答辯專家合影。
2000年我讀大四,正要選擇一個課題組開始本碩連讀階段的學習。因為我對無機化學比較感興趣,所以重點了解一下無機化學方向的各個導師。于老師當時剛從國外做完博士後回校任教,曾經給我們上過化學信息學的課程,于老師認真的治學态度、謙虛的為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主講的化學信息學課程,為當時還在上大學本科的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不同于基于四大化學的傳統知識體系,化學信息學是化學領域的一個新的交叉學科分支,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化學信息的提取、轉化與共享,揭示化學信息的實質與内在聯系,促進化學學科的知識創新。正是基于這些考慮,我加入了于老師課題組,從事分子篩材料的計算機模拟研究。
課題組剛剛從國外購買了當時非常先進的計算機工作站,以及功能豐富的專業化學計算軟件,而我的所有研究工作都要在工作站上完成。當時,個人電腦在我國還遠沒有普及,互聯網還處于萌芽階段,工作站這種專業設備更是聞所未聞,學習和使用的門檻非常高,英文說明書有幾千頁。好在于老師有使用這些設備的經驗,從最基本的文件操作開始,每天手把手地教我如何使用這台神秘的設備,以及裡面安裝的各類先進的計算化學軟件。在她的耐心啟發和指導下,我慢慢掌握了這些軟件的奧秘,逐漸養成科學思維,科研工作也逐漸得心應手,為我後來的科研工作打下了極為重要的基礎。
2017年6月,于吉紅、李乙到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與諾獎得主Jean-Marie Lehn在一起學術交流。
于老師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嚴謹的科研作風和勤奮的工作态度。從我進入課題組學習開始,于老師便親自對我進行指導,在我成長的各個階段都給我很大的幫助。在我讀大四的時候,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一個前人沒有關注過的現象,二維層狀磷酸鋁中有機胺模闆劑分子的幾何形狀、尺寸和電荷分布與其與磷酸鋁骨架間的主客體相互作用有特定的關聯。為驗證這一結論,于老師指導我擴大研究對象的範圍,進一步計算了更多磷酸鋁結構和模闆劑分子,用各種不同的理論方法反複驗證我們的計算結果,直到所有結果均能複現我們的推測。
接下來的工作是撰寫論文,而我作為一名大四的學生,在科研論文寫作方面幾乎沒有什麼經驗,所幸于老師從期刊選擇開始就對我進行指導,從論文整體構思、結果分析到最終形成結論的整個撰寫過程都傾注了她的心血,論文成型後于老師又指導我在電腦前逐字修改,甚至圖表繪制、标點符号都一一為我糾正錯誤。現在回想起我當時的研究成果并不算是重大、有突破性的科學發現,也沒有選擇行業内最頂尖的期刊發表,但于老師并沒有因此降低對我的要求,和我一起修改了很多次才投稿,論文也得到審稿人的一緻好評,順利發表。于老師事無巨細、一絲不苟的科研态度一直延續到現在,她的每篇論文都經曆十幾次甚至幾十次的修改,她的這種嚴謹治學的态度對我影響很大,無論是學生時期還是後來的工作時期,我都以于老師為榜樣,一絲不苟地從事我自己的研究課題,指導我的學生。
2017年10月,于吉紅、李乙到日本名古屋大學,與諾獎得主天野浩在一起學術交流。
于老師惜時如金的工作态度也很讓我欽佩,“天道酬勤”是于老師課題組的座右銘,她自己就是這種精神最好的诠釋。于老師是國際分子篩領域的傑出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等四院院士,同時兼任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吉林省科協主席、吉林大學未來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美國化學會志》等多個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的執行主編、編委等職務。她每天都有繁雜的事務要處理,但仍堅持抽出時間跟學生面對面讨論工作。我們經常開玩笑說她從來不加班,因為她根本不下班,中午、晚間、周末、節假日都是她的工作時間,而且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一貫如此。平時無論白天還是黑夜,不管她在辦公室還是在出差途中,隻要給她發消息詢問她工作或學習方面的意見,于老師都會耐心地與我們讨論。
2022年初的寒假期間,于老師帶領我們積極籌備分子篩催化材料的分子工程學基礎科學中心,大年三十她都在實驗室邊吃盒飯邊工作。正是憑着這種隻争朝夕的拼搏精神,于老師作為項目負責人牽頭申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分子篩催化材料的分子工程學”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順利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幾輪評選和現場考察,成為吉林大學建設的第一個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于老師所取得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她深厚的研究基礎和極高的科研天賦,更為重要的是她這種惜時如金的拼搏精神,這也是我從她身上學習的又一寶貴财富。
在思想和生活方面,于老師也是我的良師益友。于老師成長于革命軍人家庭,是一名優秀的共産黨員,她始終将愛國情、報國志融入科教事業之中,心懷“國之大者”。2019年,我當選為國際分子篩協會結構委員會委員,于老師曾囑咐我,不要忘記自己代表的是國家,要在國際舞台上維護國家的利益,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這一囑托我至今記憶猶新,也一直将這句話當作自己從事國際合作與交流活動的原則。
在她的感染下,于老師課題組走出了一位位優秀黨員和學生模範,我個人也在于老師的積極幫助和介紹下,申請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我人生中另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于老師對每個學生的家庭、健康和個人生活也非常關心,在我們遇到困難時,于老師經常在第一時間詢問情況,主動伸出援手,幫我們解決各種後顧之憂。于老師樂于助人,又不以為己功,接觸過于老師的人無不對她平易近人的态度印象深刻,這也是我從她身上學習到的又一重要可貴品質。
于老師的為人處世和治學精神都有徐如人先生的影子。徐先生經常教導我們先做人、後做事,于老師正是這一精神的寫照。徐先生為人低調,從來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志存高遠,勇于創新,挑戰國際前沿問題;治學嚴謹,一絲不苟,從不誇大自己的成果,這些特質在于老師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徐先生是我國分子篩水熱合成領域的奠基人,于老師在這一基礎上繼續将我國的分子篩研究發揚光大,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依托高水平國際合作與學科融合,創制出一批重要的分子篩材料,不斷拓展分子篩這一傳統材料的應用領域,逐漸在吉林大學形成國際分子篩領域的研究高地。由此可見,良好的師承關系是推動學科發展的重要動力,“巨人的肩膀”永遠是後輩最堅強的後盾。
我很慶幸自己成長于徐先生、于老師所創建的大家庭中,先生們從不對我們耳提面命,更多的是日積月累的耳濡目染、潤物細無聲的言傳身教,不經意間養成了我們嚴謹的求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處世哲學。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則,我将以徐先生和于老師為榜樣,不忘育人初心,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用心與學生分享每一天的成長體驗,讓先生們的精神在學生和後輩中不斷傳承。
作者簡介:李乙,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副院長,吉林大學未來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副主任,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李乙
編輯:馬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