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
——蘇聯作家 高爾基
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裡能提出這麼多重大的問題,能達到這樣大的藝術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了一個第一流的位子。
——列甯
托爾斯泰出身貴族,以累累巨作在文壇馳騁了近六十年,他的創作涉及小說、戲劇、哲學散文等,長篇著作《戰争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今日仍是公認的世界文學瑰寶。
從19世紀60年代,他的作品向世界傳播起,一大批進步作家,比如羅曼·羅蘭、德萊塞、伯納·蕭等,都受過他的熏陶,很多讀過他作品的人說,他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作家,而且是一個最好的朋友,足以安撫人的心靈。
這一切,都源自于他的自我反省,并且将這種内省滲透到作品中。從19歲開始,到83歲為止的六十多年,他一直嘗試将身上的小我投入到全人類中去,希望拯救人類靈魂,開拓一個博愛平等的世界。茨威格說,他“以殘忍的狂熱與無情的冷峻,對自己的靈魂進行發掘。他一輩子都在努力通過自我寫照達到自我完善,從不停歇,從不滿足。”
1.戰争與和平(全四卷)
一部樂觀激昂的民族史詩
19世紀俄國文學中具有全歐洲意義的巨著
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
——高爾基
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屠格涅夫
《戰争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最具代表性的長篇小說之一,創作于1863至1869年間。該作以1812年的衛國戰争為中心,涵蓋了19世紀初俄國和西歐國家的一系列重要曆史事件,構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全書以鮑爾康斯基、羅斯托夫、别祖霍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家族成員們的經曆為主線,對當時的俄國社會生活做了全面的反映。此外,書中還有大量關于戰争、曆史、哲學的議論,作者在贊揚俄國人民在戰争中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的同時,表達了反對戰争的人道主義思想。
2.安娜·卡列尼娜
是托爾斯泰整個創作的核心之一
是托爾斯泰在他思想探索最為緊張
創作經曆最為旺盛
藝術技巧最為純屬時創作出的一部長篇小說
一部小說能對一個民族的文學和文化,乃至整個民族的國際形象和世界地位産生多麼重大的意義,《安娜·卡列尼娜》提供了一個出色的例證。
這是一部前所未聞的作品,是空前的第一部!
——俄國作家 岡察洛夫
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
——俄國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
《安娜•卡列尼娜》與《戰争與和平》《複活》一起被公認為托爾斯泰最偉大的三部小說,其中《安娜•卡列尼娜》不僅是這三部小說中承上啟下的一部,也是托爾斯泰整個創作的核心之一,被視為俄國近現代文化崛起過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裡程碑。
全書由兩條既平行又相互聯系的線索構成:一條是安娜與卡列甯、伏倫斯基之間的家庭、婚姻和愛情糾葛;一條是列文和吉娣的愛情生活以及列文進行的莊園改革。
小說揭露了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俄羅斯上流社會的醜惡與虛僞,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處在社會轉型時期所進行的複雜的道德和思想探索。
3.托爾斯泰讀書随筆
托爾斯泰畢生讀書心得之精選
南開大學知名比較文學教授王志耕選編
反映托爾斯泰對人類理想生活的思索與探尋
《托爾斯泰讀書随筆》是從列夫·托爾斯泰的畢生讀書筆記、書信中挑選并組成的一部随筆集,共四部分。
第一部分文論選,主要是他對一些作家及其創作的評論,特别是他對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評論,雖略有偏頗,但卻真實反映了文學創作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第二部分書信選,主要是他與文學界朋友們關于當時文學創作的讨論,體現了他對現實主義創作的支持;
第三部分是從他的著作《閱讀圈》中選譯的内容,這部分主要記錄其日常讀書心得和思考;
第四部分是從他的著作《生活之路》中選譯的内容,反映了他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在探索人類出路方面的思索和努力,強調人類要注重内心的修習,方能拯救整個世界的想法。
這本随筆集,不過是托爾斯泰日常思想的吉光片羽,卻體現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堂吉诃德式的救世精神。
4.生活之路
托爾斯泰絕筆之作
一位偉大文學家對人生、社會的最後總結
托爾斯泰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
1910年冬,尋求肉體與精神解脫的八十三歲高齡的托爾斯泰悄然離家出走,一周之後即溘然長逝于一個凄涼的小車站。他死後留下一部他沒有看到出版、卻是他一生思想精華之所在的著作,就是這部哲學論集《生活之路》。
本書内容龐雜,寫作卻如同經書般簡潔和樸實。托爾斯泰力求“以使它們更加簡明,使它們适應所有的人,适應每一個人”,成為一部通俗的寫給大衆閱讀的生活哲學。
5.托爾斯泰說欲望
人怎樣才能克服欲望和罪孽呢?
俄羅斯文學家托爾斯泰晚年的壓軸之作,穿越百年的靈魂拷問。
對人生、欲望、幸福、公平、正義、政權的反思。
一個偉大的思想家的沉思錄,一部寫給大衆的哲學書。
《托爾斯泰說欲望》是托爾斯泰晚年的作品。本書以欲望為展開探讨的主旨,針對人性當中固有的欲望,作者從放縱、貪婪、驕傲、虛榮等方面進行剖析,以簡潔而有穿透力的文字剖析了人之為人的意義:如何克服欲望,使精神追求擺脫欲望的壓制,得到最終的幸福。本書當中的思想貫穿中西,萃取了曆代思想家的精華,它不但是作者對自己的心路曆程的總結,同時,它也是一種曆久彌新的具有時代穿透力的思想,是穿越百年的人性拷問,對一個多世紀之後的我們,依然具有振聾發聩的警醒意義。
6.托爾斯泰談幸福
關于“幸福”的思想成果結集
一本值得每一個想在塵世生活中獲得幸福
完善自我的讀者閱讀的書
本書是列夫·托爾斯泰獻給整個人類的最後箴言。
“幸福”究竟是什麼?托爾斯泰通過虔誠的思考給出這樣的答案:生活即幸福。
隻有真正有價值的生活才值得去過,才能使每個生活着的人感到幸福。
“把握現在”
時間是沒有的,有的隻是瞬間。
而我們的全部生活就在于此,在這瞬間之中。
因此,在這絕無僅有的瞬間之中,我們應當全力以赴。
托爾斯泰與尼采學說中的善
重新開啟和彰顯非理性的信仰傳統與啟示傳統
本卷收錄論文兩篇,在第一篇論文“理念的統治”中,舍斯托夫批評俄國文論家梅列日科夫斯基對于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評價。認為梅列日科夫斯基完全掉入了用概念原則來框定作家思想的怪圈,因而無法把握被評論的偉大作家對于生存幻象那種肝膽欲裂的描畫,也就更不能夠理解這些偉大作品的思想深度。
而在第二篇“托爾斯泰與尼采學說中的善”一文中,作者更是直言,托爾斯泰把自己的文學作品當成了宣言善觀念的工具,主張善要高于上帝。而尼采則主張超越善惡之争,尼采先是看出善裡全是惡,随後又把惡全部看成善,因此主張要去尋求高于憐憫、高于善的東西。而尼采的這樣一個主張,被舍斯托夫理解為一條通往信仰之路的思想準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